研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重要技术“深空探测”研讨会在肥举行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10-23 20:23:16

10月2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深空探测高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召开。研讨会得到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的共同支持。

围绕“国际深空探索与人类实践”这一主题,研讨会汇聚国内外相关学术团体、国际组织的知名专家学者,聚焦深空探测领域最新科技进展与突破,研讨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生物实验等重要研究与技术,开展主旨报告、专题研讨与论文交流,近200名相关领域学者参会。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作题为《关于发展月球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系统的思考》的报告,全面介绍了月球通导遥系统在国内外发展态势、发展意义以及鹊桥系统总体规划和各项关键技术。

嫦娥八号工程总设计师裴照宇以《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相关思考》为主题,围绕中国为何建造、如何建造国际月球科研站,以及未来总体布局与任务规划做出详细阐释。来自土耳其航天局的航天专家安麦特·哈姆迪·塔坎以服务新时代深空旅行和探索的太空人工智能技术为主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月球探测及深空探索中的应用及广阔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张崇峰作《宇航机构在我国空间站的应用》报告,从对接机构、转位机构以及太阳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中国空间站机构技术展示和未来展望。COSPAR行星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欧洲航天局前首席科学家伯纳德·福恩对关于地月火的航天科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研讨会设置了深空探测的科学问题、深空探测的技术问题两场专题研讨,分别由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深空973”首席科学家、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崔平远和深空探测实验室深空科学研究院院长汪毓明主持。

在科学问题研讨中,来自深空探测实验室的三位专家充分体现专业性、学术性,为参会人员介绍了多方面科研成果。其中,总体技术研究院的专家褚英志作《月球科研站月基磁悬浮旋转抛射返回系统》报告,未来技术研究院专家张天柱作《面向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资源利用技术》报告,深空科学研究院专家林箐作《SCEP:深空磁单极子/轴子搜寻实验》报告。

在技术问题研讨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付钰研究员作《在深空探索中的微生物研究及技术研发》报告,为参会人员介绍了深空探测与生物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空天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杨宽从空间法角度出发作了《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数据保护机制与路径》的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龙嘉腾作了《火星大气进入自主导航与制导技术》报告。

本次研讨会征集了数十篇论文,经过学术委员会专家的评审筛选,共邀请五位高水平论文作者参与论文交流环节。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计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以及西北工业大学的老师和同学充分利用研讨会平台,积极分享各自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科研经验,增强了学术友谊。

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搭建深空探测高端交流平台、繁荣学术思想、加强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与技术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对引领深空探测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