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亮相黄山书会 毕飞宇:走进读者心里是对作家最大的奖励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10-27 20:37:32

10月27日开幕的2023中国黄山书会上,邀请了梁晓声、阿来、毕飞宇、孙甘露、乔叶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参会。开幕当天,毕飞宇通过对谈、读书分享会等形式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在他看来,“得奖”不能解决内心的问题,走进读者心里是作家的终极目的。

“15年磨一剑”很多次想放弃

毕飞宇第一次参加黄山书会,他说这也是自己除上海书展外参加的第二个书展,他笑称:“其他书展人家也没邀请我。”

这次他带着新作《欢迎来到人间》与合肥读者见面,距离2008年正式出版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隔了15年。早在写《推拿》的时候,《欢迎来到人间》就已经在构思,之所以15年才最终出版,毕飞宇承认,中间有数十次想放弃。

“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外科医生,做肾移植的外科医生。我是学中文的,有关医院、医生的部分,非常陌生,一无所知。”毕飞宇认为,小说不仅有“好看”和“不好看”的问题,任何一部小说都涉及到可信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小说里面有关专业有太多的专业错误,作家是没有资格去抱怨的。”

《欢迎来到人间》涉及了很多知识,有些属于“硬知识”,必须准确,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面对这些问题。“因为写的时间长,我又不是学这个,很多时候写到后面的时候,前面部分已经忘了。第二就是人物的走向,我始终在犹豫。”

一会遇到这个问题,一会遇到那个问题。“就想放弃,真的想放弃。但每次放弃以后,过一段时间,‘它’又来找我,一次又一次打开电脑,把它调出来,就这样完成了。”

毕飞宇透露,《欢迎来到人间》20余万字,但实际写作在100多万字,比《推拿》难得多。

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下一代是野蛮的

生活压力之下,很难静下心来去做一些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事,年轻人正在丧失“文化体力”?

毕飞宇认为,任何文化形态都有“父母”。当代年轻人的父母一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突然面临无比广阔的巨大舞台,唯一的选择是让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时代的文化形态就是“竭尽全力”“汗流浃背”,那一代人不会选择“躺平”。

 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趋势和方向。“虽然我看手机的时间也很长,但建构自己精神内部的东西,一定不是手机。我还是更信任那些大块头的,需要时间的,需要我汗流浃背的形式,因为流汗流惯了。”

“我们这代人是以流汗来衡量自己的,但新的一代人已经不是这样了。”“他们的尺度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任何一代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下一代,那是野蛮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文化形态形成了,你可以适应,跟着走,也可以让自己被淘汰。”毕飞宇认为,当新的文化形态出现了,你喜欢或不喜欢,都不重要。

走进读者心里是最大的奖励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将、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得过这么多奖,毕飞宇认为自己“幸运”,但依然要诚实地告诉大家,“得奖解决不了内心的任何问题”。

“很多时候自己内心很清楚,哪些作品没得奖,但我心里更爱它。哪些作品得奖了,我心里其实没有那么爱它。” 毕飞宇认为,人在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和“来”。“‘走’就是我走进你的内心,‘来’就是你走进我的内心,这可能是生活中最要紧、最动人的事情。”

“写作不是为了挣钱,走进读者的心里去,是作家的终极目的。”  毕飞宇认为,如果有一个读者当面说“你写的就是我”,那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别的文学奖。走进读者心里,是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奖励和莫大的荣耀。

对于新作,毕飞宇也有“期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有强健的腿力量、脚的力量,能通过读者的眼睛,走进读者的心里。”(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