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发布消息,《合肥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正式出炉。新规将进一步规范合肥市超低能耗建筑建设,加速实现合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升建筑能效和品质。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不宜设置天窗
所谓“超低能耗建筑”,是指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形式,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包括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最终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和电梯能耗水平大幅降低。
根据新规,超低能耗建筑方案应以本地气候条件、建筑功能和周边环境资源为引导,开展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提高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和保温隔热性能,在满足舒适性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用能需求。比如,利用建筑布局、道路走向、局部架空等方法,营造适宜的室外风环境,有利于建筑自然通风;建筑朝向、布局应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日照,主体建筑朝向宜南偏西10°至南偏东15°之间,有利于降低建筑供暖空调负荷和获得良好天然采光;场地铺装及建筑外饰面优先选用浅色或低红外吸收率类材料,降低场地铺装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改善室外热环境;场地内采用复层绿化,在活动场地、广场设置乔木或构筑物遮荫,降低场地热岛效应。
新规提出,超低能耗建筑应选用高耐久性、易维护的装饰装修材料进行全装修,不得损坏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宜采用通过绿色建材认证(或标识)的材料和部品。合理利用集热蓄热墙体、顶棚等,鼓励室内采用具有调湿功能建材,提高建筑能效和室内舒适度。应采用高性能门窗系统,玻璃配置应采取增加中空玻璃层数、惰性气体、边部密封构造、真空层等加强门窗保温隔热性能的措施;外门窗洞口四周应做保温处理,宜采用节能型附框,便于后期维修更换;住宅建筑户门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气密性能;住宅建筑不宜设置天窗。
住宅建筑应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记者在新规里看到,超低能耗建筑内垂直交通设备应采用节能型产品。电梯应具备变频调速技术,当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等非必要电气设备;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实现群控功能;高层、超高层公共建筑电梯应具备能量反馈技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应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具备空载时暂停功能、自动控制启动功能。
在照明节能控制方面,应结合建筑使用特点及天然采光要求,进行分区、分组控制。走廊、楼梯间、门厅等公共场所照明,应采用光电感应或智能控制;大空间、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置电动遮阳的场所,宜设照度控制与其联动。集中供暖空调冷热源设计方面,应选用高能效的冷热源设备,优先采用废热或工业余热;有条件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有稳定热水需求公共建筑,应采用冷凝热回收型冷水机组。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供冷需求的建筑,应充分利用新风降温;技术经济合理时,可应用冷却塔提供空气调节冷水。
新建超低能耗建筑应充分利用屋面资源安装太阳能系统。其中,全年有稳定热水需求的酒店、医院、宿舍和居住类托老用房等建筑,应优先采用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住宅建筑应设置太阳能或空气能热水系统,鼓励在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办公、商业、金融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合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