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铜陵枞阳县:壮大农业经营“新主体”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3-11-07 15:59:35

日前,铜陵市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收割机、农用运输车来往穿梭,发出“隆隆”的轰鸣声,金色的稻谷颗粒归仓,处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今年小龙虾产量200吨,稻虾米预计收成500吨。”望着收割后的稻田,合作社负责人方爱春面带笑容地说道,合作社占地面积1280亩,采取“稻虾共养”模式,前期产出小龙虾,后期产出绿色有机稻,一田两收。

1979年出生于枞阳县大港村的方爱春,3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肢体二级残疾。如今,他成为了安徽省自强模范、枞阳县龙虾协会会长。

方爱春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曾经营渡船。初中毕业后,他曾在渡船上卖过票。伴随着公路交通体系逐渐完善,水上客运生意难以为继。受制于腿脚不便,无法外出打工的方爱春决定从事水产养殖。

2010年,方爱春在邻村桃花村承包了50多亩荒田养殖泥鳅,但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出现了亏损。他没有泄气,多方寻求技术帮助,很快掌握并应用了泥鳅稻田套养、沙墉鳢人工繁殖等技术,第二年便实现了扭亏为盈。

2012年初,方爱春成立了枞阳县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继续流转土地、扩大规模,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养殖产品。2016年,他尝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方爱春与枞阳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水产学会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立了省水产学会驻枞阳县专家工作站和服务站。合作社还常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获批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省优秀农民田间学校。合作社的“皖金江”牌龙虾、虾稻米获得渔博会金奖。合作社及方爱春本人先后获得了“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一等奖、“2019年首届全国淡水虾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养殖能手”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枞阳县的大力培育扶持下,像方爱春与金江特种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长壮大,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022年底,枞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17.8万户,农户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中增加收入1.98亿元,户均增收1112元;解决农村劳动力2.4万人就业(季节性临时用工1.6万人),农民工获工资福利收入2.4亿元。

在官埠桥镇官山村仙羽舌白茶种植基地里,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安徽省官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共开发种植优质白茶2800余亩,常年用工120余人,季节性用工1000余人。在公司茶叶产业强有力的带动下,官山村茶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型产业,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龙头企业兴,乡村产业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在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产销对接、技术帮扶、提供就业、生产要素入股等多元化的方式,这些“领头雁”与农民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链有机地嵌入乡村,表现出了极强的联农带农能力,让农民在不同节点参与产业链共建,实现收益共享。

“茶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在不远处的枞阳县科丰生态家庭农场,300多亩茶园郁郁葱葱,农场负责人陆秀明刚从鸭棚忙完又投入到茶园的管护中。他告诉记者,茶园秋季管护可以提高来年茶叶产量、品质,降低茶树病虫危害,促进来年茶园提质增效、茶农增收。

有别于传统承包户的自给自足,现在的家庭农场主有学历、有技能、懂经营,他们为乡亲们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成为兴农路上的“新农人”。截至2023年9月底,该县有家庭农场220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78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206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8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2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44个,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15个、县级示范社17个。

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枞阳县按照“立龙头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补短板促融合、稳粮食保供给”的工作思路,着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今,随着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枞阳县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新活力,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