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万工程”建和美乡村 上海阿兰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光强先生专访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23-11-09 10:43:30

安徽省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意见》,每年建设200个精品示范村,到2027年建设1000个以上的精品示范村;在已建的7395个省级中心村基础上,每年再建设800个省级中心村,到2027年总数达到1万个以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重在规划引领,成于系统推进、久久为功。在安徽,美丽乡村应是什么模样?“徽风皖韵”,是安徽省乡村建设的关键词。具体来看,皖南地区彰显山水徽韵,皖北地区彰显田园风光,江淮地区彰显错落有致,沿江地区彰显山水风韵,皖西地区彰显生态山村。立足特色,因地制宜,对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进行整体性谋划、特色化设计,是安徽省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原则。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让乡村的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才能实现万千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总有一批一批的人始终积极主动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这次安徽“千万工程”,我们请到了深耕于乡村振兴的文旅企业上海阿兰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光强先生进行了专项访谈。

image.png

 

人物简介:

郑光强,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阿兰里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先后供职于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作品多次获奖并得到行业关注。2017年入选江苏省乡村规划师名录(全国60人),2018年入选上海市乡村建筑师名录(全国84人),现任上海市规划学会国土与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实践导师。

image.png

 

乡村情怀:乡村振兴的原动力 

——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学习的专业领域,以及您从事的事业?

我早在2011年就踏入了乡村,做乡村的综合体以及各类相关的设计和开发。2015年在一次回到云南的公益活动后,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带着团队投身到乡村建设之中。现在想想,回归乡村,一开始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是主导因素。

基于同济的学习经历和十余年的规划设计行业从业经验,我们一开始是以设计为切口进入乡村的,进而开始民宿开发、施工建设、业态运营、资产管理等多元探索实践。到今年已经有8年多时间扎根乡村了,经历从设计师到建设者、运营方的身份的转变,最大的感受:乡村除了物质空间的美,还要做很多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产业导入: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在您本专业的视角下,城市和乡村在进行规划或者设计的时候,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在安徽“千万工程”中的规划或者设计中需要注意什么?

我觉得还是底层逻辑的不一样。参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觉得可以将我们当下的中国从社会学角度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城市中国,一部分是叫乡土中国。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空间环境、社群关系、产业构成、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实践中,我们曾经尝试将城市规划的东西套到乡村去,但结果往往是不适配的。

其一,乡村的多样与城市的趋同形成的极大反差。纵观我们的城市,不管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城市建成区都是相似的,但是中国的乡村正相反,没有一个乡村是一样的。我们所见的江南水乡、云南梯田、川西林盘、华北平原等,都各具特色;此外,不同区域的乡村,它的特色物产、产业表达、人群构成、文化表征,特别是我们云南少数民族区域都不一样。一套成熟的城市规划设计方式方法,或者说过去三四十年我国快速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方式方法是很难直接应用到多元的乡村单元规划设计实践的。正如安徽“新千万工程”所提出的概念“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乡村规划应当做到立足特色,因地制宜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其二,城乡发展路径和需求的极大不同。我们当前的大中城市均表达出聚合、集约、高效特征,城市发展过程中天然的享受到产业集聚、资源倾斜、政策加持等多重保障。而乡村则大不相同。数据显示21世纪最初的十年里,或撤并、或合并,全国消失了近9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有250个自然村在城市化的洪水中被淹没。改革开放以来,为城市发展供血40余年的大部分乡村面临的是空心化、老龄化的现状,乡村发展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让乡村变美,而在于让它变得更有生命力。基于此,我们就必须去思考和解决如何调整乡村管控以符合当下需求,土地政策如何适配乡村发展,如何孵化、激活乡村产业,如何引导乡土社群迭代、更新,如何推动城乡互动、互融等一系列问题,而现有城市规划的路径和方法很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

因此,新时代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乡村规划设计乃至延伸到后端的建设、运营、管理,我们都必须立足乡土实际、面向振兴发展,自下而上地做一些深层次的改变,进行系统性的重构,应对未来乡村空间更新、产业激活和管理升级三重需求。

产业期望:发展趋向的评价核心

——您认为安徽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的?

以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的历程来看,从最开始的美丽乡村环境更新,到乡村资产的激活或业态的导入,再到面向未来的乡村系统性经营。国内先行区的乡村振兴,已经开始了从简单的乡村建设到符合的乡村经营开始的转变,这个过程中,乡村发展的核心在于规划设计等赋能手段能否让乡村变得更有价值,除了空间美学价值,更重要的表达在于乡村资产的激活,能手段能否让乡村变得更有价值,除了空间美学价值,更重要的表达在于乡村资产的激活(或新增资产、或存量盘活),而激活乡村资产的难点和重点都在运营以及运营统筹下的未来乡村产业(商业)、管理逻辑构建。

这次安徽“新千万工程”我们也看见了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乡村建设集聚,土地、人和资本三个方面限制乡村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在安徽的得到了有效解决。我相信安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大势已成,在后续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有很多机会可以参与到大量与乡村相关的事务中去。

我认为未来安徽的乡村,一定是会在场景与文化上百花齐放,即使它所呈现的审美和设计感上的外在空间不尽相同,但是它的内核是一样的。另外,未来一定是有更多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回到乡村,大家群策群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起共同创造出更好的乡村。

image.png

[广告]免责声明:本文为宣传商业资讯,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亦不代表本网站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或投资行为参考,本网站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