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供电公司:电力大数据助城市平稳度冬
来源: 责任编辑: 分享到 2023-11-30 09:21:50

11月28日,合肥供电公司数字化工作部编制发布今年第12期《合肥市大型建筑用能分析》《合肥市重点产业链发展分析》《合肥市小微企业发展分析》等基于电力大数据分析报告,全力支撑今冬明春政府相关部门整体决策部署,为企业年度生产计划调整提供有效依据。

电力大数据是城市发展“晴雨表”。合肥供电公司基于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监测全市2.7万用户,超3000万条用能信息,应用智能技术,精准分析用户用能习惯,为大型企业和建筑等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和能效提升方案。电力大数据赋能,今冬明春企业生产更安全高效,城市用能更绿色低碳。

11月27日,在合肥市蜀山区阳光电源产业园自管配电房内,肥西县供电公司营销部员工董猛协助用户对电力设备进行特巡,进一步完善安全应急方案,确保企业今冬明春更平稳生产。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生产特殊性,企业对平稳电力要求较高。“电压不稳定或停电,都会直接影响生产。在供电部门长期支持下,我们用电一直很平稳。”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负责人毛彪彪说。

近期,肥西县供电公司通过电力大数据发现今年10月以来,阳光电源产业园用电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0%以上。肥西公司了解当前阳光电源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全力冲刺年度目标。该公司组织工作人员实地走访,上门协助企业对自管电力设备和外部供电线路进行全面巡视,同步消除隐患。

“结合企业用能特点,我们建议您将冬季空调制热能量交换产生的‘余冷’,和配电房站等环境温度较高区域的温控管道相结合,从而达到综合调温效果,每月预计减少用电成本3.6%以上。”董猛对毛彪彪说。

今年以来,合肥市经济发展稳中有升。据电力大数据反映,今年前三季度全市16条产业链用电量同比增长15.75%,光伏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电量增速最为迅猛,分别达71.92%和50.88%。与此同时,合肥市小微企业数量突破20万家,总体用电量同比去年增长5.04%。

合肥供电公司发挥电力大数据价值,围绕迎峰度冬用电需求,对全市13700个工商业用户、7950个公共服务用户开展用电分析。“根据电力大数据反映信息,我们组织电力客户经理开展用户走访,提供用电安全检查、能效提升等‘定制化’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三零’‘三省’服务,让企业用电更放心,用能更经济。”合肥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董晓天说。

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安徽大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太阳能光伏组件研发与智造,光伏电站建设和运维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据合肥供电公司庐阳供电服务中心客户经理徐晓介绍,由于生产规模稳步增长,大恒能源最大用电负荷近年来不断提升,今年最大至2440千瓦,稳居辖区前列。

为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在电力客户经理建议下,安徽大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生产车间屋顶等约0.6万平方米空间,建设一座容量为1.174兆瓦的光伏电站。电站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平均每月生产约9.86万千瓦时绿色电能。

“今冬明春用电高峰期间,白天光伏发电‘满格’期间,可供给企业生产,不仅降低区域用电负荷,同时为企业节约费用。能耗较高的生产工序利用白天电价平段、晚间谷段进行,进一步降本增效。”据徐晓介绍,预计企业年均降低能耗成本将达70万元以上,收效明显。

城市用能更绿色低碳

11月27日,在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贵阳路的合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3号站内,合肥供电公司滨湖科学城供电服务中心客户经理金玮等上门了解用户冬季用电需求,协助落实优惠新电价。

合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3号站于2019年4月投运,是华东最大区域能源项目,为周边超百万平方米面积的居民小区、金融中心等建筑提供冷、暖双供服务。站点采用国内先进地源热泵、冷热电三联供等技术,在地下120米深处打井4700多口,利用最小电力驱动,提取地下约18摄氏度恒定温度,经设备加热后,通过管道将舒适“温暖”输送至千家万户。

与传统空调等供暖系统相比,合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3号站年节省用电量超60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原煤3.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9万吨。对于区域电网来说,站点可降低70%左右配电容量,进一步提升用电高峰期间城市供电可靠性。

每年11月中旬至翌年3月初为合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3号站供暖服务季。合肥供电公司通过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监测用能数据了解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区域能源3号站年均用电量约1500万千瓦时,大部分为夜间23点至第二天上午8点约0.3元的谷段优惠电费。

“供暖高峰将至,我们为用户提前做好专项优惠电价申请服务,每千瓦时电费将在当前基础上进一步降低0.056元,预计全站年均节约费用达40万元以上。”金玮说。

合肥地处淮河以南,不属于国家传统集中供暖区,但冬季同样潮湿寒冷。如全市数百万户居民和建筑同时开启空调等设备,不仅成本高、能耗大,同时也将给电网带来一定负担。

“依托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我们对全市67家大型商业综合体,192个建筑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写字楼,413户公共机构,分类、分级开展建筑能耗情况分析,提出具体节能改造建议,助力城市更绿色、低碳‘温暖一冬’。”合肥供电公司数字化工作部负责人陈晨说。

据陈晨介绍,依托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提供的信息数据,今年10月合肥市绿色建筑与节能管理中心与合肥供电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全国首批、安徽首个“合肥市低碳片区试点示范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蜀山区12.67平方公里内的87栋住宅、256栋企事业单位和购物中心等公共建筑的水、电、气、热等用能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和分析。

“一旦试点区内某栋建筑的碳排放量强度超国标,监测平台系统将发出超标预警,向管理单位及时反馈建筑用能情况并给出调整建议。依托自动统计和分析功能,平台每季度还完成建筑用能和碳排放分析报告,助力相关管理部门及时做出节能降碳改造等工作决策。”合肥市绿色建筑与节能管理中心主任柳勇说。

总建筑面积超20万平方米的合肥市政务综合楼是政府服务合肥市民重要窗口之一,是“合肥市低碳片区试点示范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重点监测对象之一。今年9月,这里的综合能效管理新方案全面投运。今年冬季,改造后的供暖系统可根据气温变化等进行自动优化调整,综合节能率达10%以上。据预测,合肥市政务综合楼年均将节约用电量257.2万千瓦时,减少标准煤551.26吨,总体节约能源费用达200万元以上。

(李岩 刘康健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