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考古有重要发现:祭祀坑外围存在大型祭祀活动场所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3-11-30 12:28:15

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人如何精心设计并大规模营建大型公共工程?正在进行的凌家滩遗址考古,或将找到答案。11月29日,国内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凌家滩遗址最新考古发现展开讨论。在2023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对凌家滩墓葬区西侧祭祀坑外扩区域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发现祭祀坑所处为一处大型台基,应是凌家滩先民精心设计并堆筑的祭祀活动场所,其与墓葬区紧密相连,或在凌家滩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祭祀坑外围又有新发现

1987年首次发掘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2019年,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课题,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纳入到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五)课题中,省考古所对凌家滩遗址启动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

在2021~2022年的发掘中,对墓葬区西侧遗址公园休息广场区域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一处祭祀坑。这个祭祀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考古人员在其中共出土石器140余件、玉器70余件、陶器40余件,其中包括凌家滩迄今发现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以及一件精美绝伦的龙首形玉器。

出土数量如此众多,规格极高的玉器和石器,这个祭祀坑究竟还藏着怎样的秘密? 202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对祭祀坑西侧北侧区域进行外扩发掘,希望了解祭祀坑所依存的遗迹的全貌。

11月28日,在祭祀坑外围发掘现场,发掘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一室主任、凌家滩遗址考古领队张小雷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今年的发掘区域围绕祭祀坑向外进行扩方,目前发掘工作已经进行到中期。

清理掉上层宋明清时期厚达0.5~2米的垫土,考古人员在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层厚0.1~0.6米、含红烧土颗粒的灰褐土层,其中还包含少量陶片。再向下发掘,是一层厚0.2~0.8米、由小石子颗粒羼杂粘土组成的“石子层”,有的地方还包含中块石头。石子层再下面,是比较纯净的红褐土层。

据介绍,这些石子层位于祭祀坑外围,且向西呈斜坡状分布。“我们判断,祭祀坑所在石子区域应为一处台基,是凌家滩先民堆筑的大型祭祀活动场所。”

祭祀坑西侧平地或存在一条“神圣道路”

在祭祀坑西侧50米处,考古人员发现有垄状的石子膏泥层遗迹,南北宽15米,东西长60米,厚1.5米。石子膏泥层分两层,上面一层有大量的石块,下面一层则主要是青白粉红色膏泥,粘性非常强。在局部膏泥层底部,考古人员还发现有薄薄的草木灰层,包含有凌家滩文化时期陶片。

石子膏泥类似于今天的水泥砂浆,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很可能用石子、膏泥混合,修建了一条通往祭祀区的“神圣道路”。张小雷认为,红烧土和石子,都是用来堆铸台基的“建筑材料”,这条道路也可能是凌家滩人在建造祭祀活动区这样的大型工程之前,用来运输建筑材料的,或是大型祭祀区台基的组成部分。

5000多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水草丰茂,有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气候。在一片原始的土地上,凌家滩人以智慧和勇气构筑自己理想的生活。据介绍,这条垄状石子膏泥层遗迹之下的草木灰层,可能是当时的人们砍伐植物烧荒留下的痕迹。

2020~2022年,考古人员还对岗地东南端大型红烧土遗迹片区进行了发掘,三年揭露面积共2000平方米。当时确认其年代为距今约5500~5350年,推测其上可能存在“庙”一类祭祀礼仪性大型公共建筑。

据介绍,在凌家滩文化时期,神权的出现和巩固促进了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并为其他社会权力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祭祀在凌家滩人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在凌家滩遗址的核心区,可能存在不止一个、功能不同的祭祀区域。目前来看,墓葬区和祭祀坑及其所在的大型祭祀活动场所应该是连成一体的墓葬祭祀区,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营建。

“这才是凌家滩应有的重大工程”

不仅仅有祭祀坑,还有人工营建的大型祭祀活动场所,2023年的考古发现扩大了凌家滩墓葬祭祀区的范围,加深了对凌家滩墓葬祭祀区全貌的了解。在当天举行的专家咨询会上,各位考古“大咖”也对凌家滩考古2023年的新发现表示关注,并对其价值高度肯定。

“这么多墓葬、这么多祭祀坑的背后,这才是凌家滩应有的重大工程”,“很震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明达认为,能够营建如此规模的工程,要有统筹、有分工,2023年考古发现的这些迹象也反映了凌家滩当时的社会结构的发展。

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认为,在5000多年前的中国,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营建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专门用来祭祀的活动场所,“其价值怎么说都不夸张”。祭祀区与墓葬区之间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凌家滩人的精神生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认为,2023年的考古发掘让人们对凌家滩核心区整个的营建过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它应该是一个一开始就有整体规划,并进行营建的工程。”秦岭介绍,一个公共工程营建的背后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从发掘现场来看,工程营建使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就需要集合人力去获取、管理周围的资源。“只有理解了凌家滩核心区营建背后庞大的动员组织能力,我们才更能理解那些高台上的高等级墓葬背后的人,他们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权力。”“今年的发掘对于我们整体理解凌家滩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已经多次来到凌家滩遗址现场。他认为,今年的发掘在去年发现祭祀坑的基础上有重要的突破。很多迹象目前还在研究,但可以确定它是凌家滩遗址一个大型的中心性的存在。“当时的凌家滩人能够组织动员人力来长期修建这样的一个工程,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现有的迹象,越来越增进我的信心。”王巍认为,凌家滩是一个早于良渚、有很多因素被良渚所继承的重要遗址。“凌家滩遗址考古很可能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把我们的文明史从良渚能够证明的5000年,提早到5500年,意义非常重大。”(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姜志远/文  任逸玮/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