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临近“大雪”节气,但近期持续的暖阳,着实让大家体验了一把冬日里的小阳春。暖冬之下,今年市场上羽绒服价格如何,销量有没有变化?近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在省城市场进行了走访。
羽绒服价格走高销量走低
“以前这个季节,我早就冷的把家里锅炉开开了。今年很暖和,我羽绒服还没穿上身呢!”市民陈小姐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她除了上个月底因为降温套上厚大衣外,近期其他时间穿的都不多,况且今年羽绒服太贵了,也不打算买新的了。
陈小姐的感受与大多数消费者类似,记者在市场上走访后发现,由于气温上迟迟未“入冬”,最近市场上羽绒服陈列都比往年少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衣和轻薄棉服。
金女士在合肥白马服饰城经营了一家女装店铺,兼做线上批发和零售。她表示,今年羽绒服价格较往年涨幅在10%左右,销量也不太好,“以前这个时间每天走货量在300~400件,现在只有100多件。”金女士说,因为迟迟没有降温,她已经把店里的主营产品调整为毛衣和内搭了,“走货量比羽绒服要多得多。”
成本推高价格消费者不买账
据了解,一件羽绒服主要包括面料成本、羽绒成本和人工物流成本等。其中,羽绒成本占比在30%到40%,不少专家认为,今年由于羽绒尤其是鹅绒涨价明显,造成了羽绒服价格整体上调。此外,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也助推了羽绒服的涨价。
已在杭州做10年服装生意的安徽人李先生认为,羽绒服涨价虽然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有关,但消费需求使得这样的涨价很难被消费者接受,“羽绒服不同于其他消耗品,年年都得买,买一件经典款羽绒服可以穿很多年。况且近几年羽绒服款式更新不大,消费已经饱和,大家就更没有购物需求了。”
顾客消费不再“浮躁”
最近,一句“不是羽绒服穿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在网络上火了起来,相较于动辄数千元的羽绒服,百元封顶的军大衣虽然“复古”,确实既保暖又符合预算。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军大衣市场翻红,是消费者面对连番涨价的羽绒服而做出的理性消费行为。军大衣能火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也算给羽绒服市场提了个醒:“贵气”抵挡不了“寒气”,羽绒服不能浮躁地一味追求“高端”“高价”,还应把握品质消费新趋势,回归商品的实际用途。品质经得起检验,价格对得起体验,消费者才能乐意买单。
(安徽商报融媒体见习记者 张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