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三届(2023)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将于12月17日至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创新馆举办。本届科交会为何选择落户安徽合肥?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红斌给出了答案。
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七
刘红斌称,本届科交会选择落户安徽合肥,可谓是一段“一拍即合、双向奔赴”的缘分。安徽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带创新基因和创新属性,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和创新创业的福地。合肥素有“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美誉,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被称为“最牛创投城市”。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涌现出“墨子号”量子卫星、“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2023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连续12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发展态势强劲、成绩喜人。
“正是因为安徽具有这样的创新优势,因此,我们在10月下旬了解到今年安徽省将主办第四届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年会暨‘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大会’时,便提议将第三届科交会与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大会合并举办,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积极回应。11月9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本届科交会在安徽合肥举办。”
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
发布会上,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介绍了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据介绍,我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策源地的作用,引导全省高校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近五年,全省高校主持和参与项目获国家科技三大奖近20项,其中省属高校牵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实现零的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号”量子卫星、“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等亮相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共性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医科大学瞄准炎症免疫性疾病、生殖与再生、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等领域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理工大学首次获批“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直接经费近亿元。
我省已获批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的有1家国家实验室,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研制世界首台套医疗级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系统。安徽大学完全自主研发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
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2022年全省高校立项横向项目9286项,同比增长15.8%,争取企业经费29.6亿元;获授权专利1026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243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919项,同比增长37.8%;转让金额2.93亿元,同比增长289.9%;其中,专利转让693件,同比增长22.9%,转让金额2.3亿元,同比增长355.8%。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