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县公安局临涣派出所位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临涣镇。近年来,临涣派出所积极探索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临涣品牌,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先后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十佳所队”、安徽省平安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获集体三等功3次、集体二等功1次。近日,该所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
创新完善为民服务体系
“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完了业务,感谢警官!”在濉溪县公安局临涣派出所辖区,一句句承载辖区群众的感谢声已悄然覆盖临涣派出所为民办实事的每个窗口。
民有呼,我有应。临涣派出所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服务增效、改革攻坚”专项行动,创新打造“警务宣传”新平台、“警务帮办”新模式、“最多跑一次”新阵地,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
把“警务室”作为服务宣传的最前沿窗口和第一平台,定期开展进企业、进校园等集中宣传活动,通过“流动影院”进社区、“平安喇叭”循环播、“反诈标语”墙体刷、“反诈文章”全网发等形式,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23年以来,共张贴宣传标语、横幅150余条,发放宣传单9000余份,受众2万余人。
牢固树立“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绕着百姓转”工作理念,成立由2名民警、6名辅警组成的“警务帮办”队伍,为老、弱、病、残和特殊群体实行“一站式”登门服务。2023年以来,“警务帮办”送证上门140余张,网上受理户籍业务170余项,为群众排忧解难360余件,收到锦旗、感谢信58件。
推行户籍业务上门办证服务、身份证异地办理服务、节假日预约服务、周六办证服务、错时服务等“五项便民措施”和手续完备不跑第二趟、办理业务不托人情、等待办理不在门外“三不”承诺,为群众开通便民利民户籍“绿色通道”,全面实现公安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目标。2023年以来,群众办理公安业务满意率100%。
充分发展“一杯茶”调解机制
“周边包地的价格都涨了,他凭啥不给我涨?”2023年10月19日,安静的“平安茶室”内,临涣镇居民李大林十分生气地喊道。
“别着急,先坐下喝杯茶。”看到李大林激动地站了起来,临涣派出所副所长李珂一边将他扶回座位,一边温声说道:“咱们临涣的棒棒茶啊,最是爽口,你先喝杯茶,咱们慢慢说。”原来,李大林和李大龙是同庄亲戚,得知李大林将自家的土地包给李大龙种植,每年按市场价格收取包地费。近期,因周边的包地费均有所上涨,李大林便也要求上涨包地价格,不料却遭到了李大龙的拒绝。两人因此频繁发生争执,到村里反映多次也始终未能达成协议。
得知这一情况后,李珂将二人请到了“平安茶室”,耐心对双方进行了劝导,一方面从人情伦理的角度劝解二人本是本家,不应为了一点小事发生矛盾;另一方面为二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二人了解采取不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将带来的后果和双方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之后,李珂和村两委联合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法,分别对两人进行沟通疏导,拉家常、说人生、拆面子,一次又一次地商量调解方案……终于,二人的积怨在李珂和调解员一次又一次的“递话”中悄然消散,最终达成一致并重新签订了包地协议书。10月24日,李大龙将一面锦旗送到临涣派出所,感谢民警的耐心调解。
作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临涣派出所利用当地群众“不去府衙去茶馆”的习俗,因地制宜,成立“平安茶室”,在镇党委政府的牵头下,统筹全镇20多个民间调解组织,成立多元化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茶室”负责统一梳理汇总矛盾纠纷线索,按照“属地化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推送给相关调解组织,建立健全“调解确认一体,部门联动一体”的司法确认机制,每月调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推动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2023年以来,全镇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51余起,司法确认案件97件,建立警民联调卷228卷,终结率、化解率100%,辖区内未发生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民转刑”案件。
以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法治宣传工作为着力点,创建“反家暴工作站”,通过搭建公安、妇联、综治、社区等“四方联动”服务平台,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2023以来,共化解家庭纠纷70余起。
多年来,临涣派出所一代代民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知民情、防危情、降警情,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人民警察的庄严承诺,用忠诚和汗水为群众筑起了坚固的安全屏障,用全方位的守护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安全感,在万家灯火中留下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