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马畈村。本报记者 李 博 摄
马畈村一景。本报记者 李 博 摄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阴天
认识一个人,往往先从名字开始。读懂一座村庄,何尝不是如此?
12月17日下午,当安徽日报“寻梦和美乡村”全媒体报道团来到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时,我们心里有个共同的疑惑:马畈的“畈”,究竟是啥意思?
“‘畈’,指的是山岗之间的成片田地。”石关乡文化中心主任汪晓法指着四面的高山,给我们比画起来。
马畈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840米,“开门便是山、出行便是岭”。在这里,田地,对村民而言,无疑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向不到全村面积16%的耕地要更大的效益,一直是马畈村人的不懈追求。
资源有限,没有难倒马畈村人。
马畈村村民吴烈勇告诉我们,村里田地以冷浸田为主,土壤阴冷,肥力较差,以前种水稻,“三年只能收一年的粮”。如何在高山田地种出高产的作物?行走在马畈村,随处可见的茭白田给了我们答案。
从2004年开始,当地引进了茭白种植。得益于高山特殊的气候条件,第一茬收上来的茭白长相好、口感佳,一送到市场就成了抢手货。
此后,茭白种植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950亩以上,年产值760万元以上。村民们也跟着富了起来,把自己盖的楼都叫“茭白楼”。
不仅如此,在“茭白楼”上,马畈村又“种”出了新产业。
马畈村“乡村推荐官”刘文文带我们参观了一栋民房,房顶上“一宅两院”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利用村民的闲置农房改造的,现在已经成了村里招揽游客的招牌之一。”刘文文告诉我们,近年来,一些村民进城务工,留下不少闲置农房。
自去年起,村里创新“一宅两院”民宿项目,按照一楼住村民、二楼及以上住旅客的思路,打造“楼下村民、楼上旅客,住行分隔、互不影响”的格局,同时楼上还增建如同院落一般的观景平台,“一宅两院”,上下皆景。
“一宅两院”盘活了沉睡的资源,也拓展了村民的收入渠道。“据初步测算,项目以租金和分红的形式,每年可为村民增收5万多元。”刘文文说。
用有限的资源,做增值文章,马畈这片高山上的田地,正在被赋予更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