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观天变万化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张晨 分享到 2023-12-25 10:25:30

冰雪天气,为确保量雨器正常运行,吕涛清理仪器上的积冰。

黄骏凯(右)到办公室找吕涛(左)要最新的气象数据,用来完善黄山旅游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工作。

冰雪天气,为确保风向风速传感器正常运行,吕涛爬上7米多高的风杆除冰。

吕涛(右二)、黄骏凯(右一)两人2012年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毕业后,如今同在光明顶上的黄山气象管理处工作。

早晨7点50分,吕涛来到气象观测场,在一块平整的雪地上测量降雪量。

每天上午8点,黄山旅游气象台都要准时参加全国天气会商会,和全国其他气象台一起分析未来的天气形势。

黄山四季皆美景,唯有冬景更梦幻。游客提前看预报了解天气情况,来到黄山赏雪、看雾凇、观云海。

“呼啦,呼啦,呼啦……”12月20日,-10℃,一场降雪过后,凛冽的寒风,呼啸在海拔1860米的黄山光明顶上。

“监控软件显示,瞬时风速为零,与目测情况不符。”凌晨4时许,黄山气象管理处内,正在值班的黄山国家基准气候站副站长吕涛,察觉到了数据异常。

这是风向风速传感器结冰失灵的信号。近年来,黄山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多数人工观测项目逐渐被机器取代。维护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等,成为观测人员的主要任务。

7时许,天空刚有一丝光亮,吕涛就全副武装,来到安装传感器的观测场上。不到1分钟后,他成功爬上7米多高的风杆,用扳手一点一点敲击上面的积冰,直到风向风速传感器重新转动起来。

“气象观测是天气预报的基础,必须保证数据准确。”寒风如刀,不到半个小时,吕涛已是汗流浃背。看到监控软件上,风速指标恢复正常,他也总算舒了口气。

7时20分许,结合吕涛订正过的基础数据,通过数值预报模式进行综合分析之后,黄山气象管理处旅游气象台副台长黄骏凯,把天气预报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了黄山风景区1300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上。

“今天白天多云到晴,东北风3到4级,气温-13℃到-3℃……”黄山风景区气候多变,一条短信就像一支“发令枪”,成为景区各单位、各部门部署当天工作的重要参考之一。

“今天日落时间17时13分,可见概率55%;云海概率45%;可见雪景、雾凇……”每到冬季,黄山会不会下雪、什么时候下雪,总会成为天南海北的游客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黄骏凯也会及时在公开平台上,更新景区当天的天气预报。

黄山气象管理处前身为黄山气象站,成立于1955年,自1956年1月1日起,正式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并对外发报。

“进入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增高,我们加密了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工作频次,还增加了积雪、电线积冰这两个人工观测项目,可以说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吕涛说。

吕涛来自浙江,黄骏凯来自江苏,2008年,两人同时考入兰州大学,攻读大气科学专业。毕业后,他们又一起来到黄山,携手在光明顶上,做顶风傲雪的“观天人”。

本报记者 温 沁 方 舢 摄影报道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