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安徽自贸试验区初步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1-05 15:38:29

1月5日,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第十八场)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通报对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周年的评估情况。获批建设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近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以及近四成的利用外资,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紧抓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在科技创新、贸易投资、金融开放、营商环境等领域形成了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这些成果形成过程中,安徽自贸试验区注重运用市场化的逻辑、联动发展的逻辑、系统集成的逻辑探索制度创新路径,切实发挥了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

例如,将市场化的逻辑运用到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团队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等科技体制改革中,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新模式”改变了以往在科技成果转化后才能进行收益分配的模式,允许在科技成果转化前就对所有权进行分割,转化时间由1年缩短至2个月。用联动发展的逻辑推动芜湖港与上海洋山港加强协作,通过实施“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洋山港—芜湖港之间货物全程运输时间平均约48小时,相较于其他模式节省近50%。

2023年前11个月跨境电商交易额373.8亿元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额占全省比重分别保持在30%和20%以上。其中,2021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额达8.7亿美元,在全省占比高达47.4%,对所在省区市吸引外资的贡献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22年,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861.9亿元,同比增长26.0%,分别高于21个自贸试验区整体、全国增幅11.5个、18.3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增幅17.1个百分点。

此外,安徽自贸试验区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上成果丰硕。例如,首个跨境电商网购保税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落地合肥片区,推动9610出口包机全省首飞、9810模式全省首单落地等。2023年1-11月,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373.8亿元,增长38.8%,高出全省外贸增速30.3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居全国第4位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以培育建设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产业竞争力影响力更为强劲。2023年前11个月,已聚集集成电路企业200多家,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集聚整车生产、零部件、软件企业等约200家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领域的新设企业数增速超过200%。其中,集成电路产品产量排名全国第8位,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居全国第4位。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后,芜湖片区的机器人产业营收保持30%左右的年均增速,培育出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研发生产基地,研发成功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

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发展水平走在全球前列。自贸试验区带动全省在量子信息产业上形成了多项全球“首个”、全国“唯一”的成就,如诞生全国第一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全球首台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

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7位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在科创领域推出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

2023年,自贸试验区带动安徽省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在合肥片区成功实现全国首例基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的算法验证;牵头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成功发射;首次在国际上实现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

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推动招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约400个,成为国际人才集聚新高地。建立“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投资孵化企业超过160家。建设了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合肥已建、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12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建立了“中俄超导质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发布7项相关标准,并率先在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实施,有效推动国际共享先进标准技术。

在全国率先建设第一个面向海归留学人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多途径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战略更具引领性。

安徽自贸试验区立足科技创新基础优势,以安徽科研机构为主,发起建立长三角产业技术联盟,攻关节能降碳相关技术,带动长三角地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全国率先建设第一个面向海归留学人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为长三角地区人才集聚提供服务。

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合作过程中,安徽自贸试验区在深化经贸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合作,带动安徽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合作全面深化。2023年前11个月,安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3809.3亿元,是2019年的3倍多。

在合肥、芜湖和蚌埠3个片区以外,安徽省在其余13个市均设立了联动创新区,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例如,亳州联动创新区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已累计签约项目30个,总金额216.6亿元,安徽自贸试验区推动了全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