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杨光:让司法审判沐浴在阳光下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1-07 16:25:46

一身法袍,行走如风;目光如炬,洞察人情。现年49岁的杨光现任亳州市谯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庭长、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杨光扎根基层法院26年,始终奋斗在审理案件、服务群众最前沿,他以民心为秤,用心、用情、用力解开老百姓心中的疙瘩,得到案件当事人及上级组织的肯定,用公正审判传递法治正能量。

以真情熨帖民心

“要真正做到司法为民,就不能简单地将案件一判了之,要挖掘矛盾纠纷后面的深层次问题,避免案子结了,矛盾还在。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用100%的热情和真心,去填补每一个当事人哪怕是1%的疑惑。”12月8日上午,杨光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有感而发。

杨光曾办理过三十二名药农起诉席某买卖合同纠纷案,因席某欠债太多,躲避到甘肃兰州不与众药农见面,几十名原告分案起诉席某,席某拒绝接收应诉手续和开庭传票,众药农情绪激愤。妥善安抚几十名原告后,杨光前往甘肃兰州直接送达。席某见到杨光时很诧异,被法官负责的态度所感动,签署了法律文书,几十个案件成功及时开庭审理,切实维护了药农的合法权益。

年过六旬的刘某经朋友介绍将60多万元养老钱投入网络投资平台,很快发现上当受骗起诉至法院,希望能追回养老钱。杨光开庭审理后,发现刘某缺少关键证据,按照正常程序,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考虑刘某年龄较大,涉案金额较多,一旦驳回诉讼请求,可能对其打击巨大。我们在办案过程中也发现了投资平台涉嫌诈骗犯罪的线索。”杨光告诉记者,他没有及时发出判决书,而是与合议庭成员再次仔细阅卷,终于在案卷中发现了对方涉嫌诈骗犯罪的相关线索,同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该诈骗组织露出水面。得知老人目前已追回部分损失后,杨光很欣慰,并对该案进展一直持续关注。

“杨庭长不仅办案数量领先,而且办案质量过硬。他所办理的案件无一超审限结案,无一矛盾激化,无一越级上访,无一重大改判。”杨光的同事们对他深感敬佩。

释法说理息民诉

“杨庭长的案子办得公道,我们双方都服气。”一起名誉权纠纷案的被告说。该起案件因原被告双方在电话联系时发生口角引起,被告使用侮辱性语言对原告进行辱骂。原告气愤不已,起诉至法院。

立案后,杨光仔细分析案情,认为该案有调解的可能性,遂联系原被告双方来到法庭。杨光向被告耐心释明法理,民事主体虽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通话过程中辱骂他人是需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通过拉家常式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履行了赔偿义务并致歉,原告表示谅解。

在杨光这些年的办案生涯中,他总是把办案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将调解贯穿于案件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我们办理的很多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大事。”杨光说,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要牢固树立“当事人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带着责任和感情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公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

杨光说,民事案件有的看似简单,但很多矛盾较深。要真正做到司法为民,除了专业知识,还要用100%的热情和真心去填补每一位当事人哪怕是1%的疑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法官、信服裁判、信仰法律。在其二十多年的办案生涯中,他总是把办案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将调解贯穿于案件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谯城区人民法院面临繁重的审判任务,杨光办案坚持办一件成一件,解决一件见效一件。为了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他经常跑村串户,甚至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做当事人的工作。白天忙着开庭、接待、调解,晚上还要加班撰写法律文书,加班加点早已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一次次通宵达旦地赶写判决书,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主持调解。对他来说,法官不仅仅是一份光鲜的职业,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因为身上的法徽肩负着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自2020年到今年11月,杨光共受理案件2954件,结案2911件,结案率达98.54%,多项指标在全院名列前茅。他还总结出趁热打铁的“热调解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感化法”,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正反对比法”等调解方法,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调解技巧,促使对立双方握手言和。因工作成绩突出,杨光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 实习生 顾妍)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