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鸭西现代农业公司秸秆收储点内,一捆捆金黄色的秸秆铺满了山坡。每到水稻收获的季节,秸秆经纪人谢伦权便会将分散各处的秸秆划分成一个个纵队,再将稻草压缩加压,包扎成300公斤左右的大圆捆。这些草捆将乘坐汽车驶出稻田,最后在夹包机的帮助下整整齐齐堆垒在秸秆存储点。
不久后,这些存储点的秸秆将被送往不远处的光大生物能源(含山)有限公司。各类生物质秸秆、农林废弃物经过质检、破碎等处理环节,通过皮带运送至燃烧发电装置,加工用于生物质发电。
培育秸秆经纪人
光大生物能源(含山)有限公司是一家年处理能力30万吨农林废弃物、生产绿色清洁电力2.4亿度的国有生物质直燃电厂。2014年8月,电厂投产运营,是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在安徽省投资建设的第二个生物质发电项目,也是皖南片区率先建设投产的生物质电厂。
据光大生物能源(含山)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亚介绍,投产之初,地处皖南的含山县,秸秆收储尚不成规模。为了稳定上游渠道和提高含山秸秆规模,他们从内蒙古引进了多名有成熟经验的秸秆经纪人。“内蒙古那边常年打牧草,对设备、运输都更熟悉一些,我们想通过他们的经验在含山开展秸秆打包。”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一类料是造纸料,二类料是饲料草,第三类是搞菌草,第四种才到电厂料。”
陈亚表示,秸秆一般由秸秆经纪人投入机械设备和人力,对秸秆进行打捆,然后再运输到工厂中。到厂价会根据秸秆的质量,质量不同价格也不同,去年的平均价格在283元左右一吨稻草。
在秸秆的成本中,主要分为打捆成本、倒运成本、运输成本。而运输则在总成本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打捆的成本这两年下降了一些,主要是设备原因,打捆的效率不仅较以往有所提升,设备的价格也下来了。”
车辆排队入厂
陈亚感觉到,自2020年以后,由于秸秆的市场越来越大,厂商开始瞄准打捆设备,导致打捆设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打捆设备的数量有所提升,但是整体价格反而下来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原来是从外面找人在本地打,现在是本地人在本地干。
“前期,打捆设备多是进口的,价格比较贵,现在国产化以后,价格一下子降得很低,国产机器价格比国外的便宜了一半都不止。”
陈亚表示,含山公司每年发电量约为2.3亿度。为培养秸秆收储市场,壮大本地秸秆打捆力量,提升本地秸秆收储占比,公司以含山为圆点,积极拓展周边市场,加大秸秆收集面积基数。目前秸秆收储半径达150公里,包括马鞍山市和县、芜湖市无为市(县级市)、合肥市巢湖市(县级市)等地,而本地水稻秸秆利用率也在逐年上升。
“2022年我们完成了13万吨的秸秆处理量,去年公司的秸秆处理规模也超过了10万吨,与往年几乎持平,这个10万吨分布基本上90%都是水稻秸秆。”陈亚说,整个生物质电厂的秸秆使用量一直是递增的,2021年秸秆使用量占到了40%,前年占比达到了42%。
在陈亚看来,生物质电厂存在的意义,除了缓解污染问题外,从秸秆的收储、打包、倒运等流程还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监控室
从外行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打捆大户
秸秆带来的就业机会,秸秆经纪人谢伦权最有发言权。此前,谢伦权在外闯荡了多年,心里总想着能在家门口做一点事业。正好碰到含山县和电厂正在宣传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打捆离田。“我考察过后觉得这个行业符合国家大方针政策,应该能有一番作为。”
从2019年刚接触秸秆收储行业,谢伦权一门心思地扑了上去,每天都在研究如何提高秸秆产量,如何保证秸秆质量。经过5年的摸索,谢伦权的秸秆打捆规模越做越大,成为了马鞍山地区首屈一指的秸秆打捆大户。
据谢伦权回忆,自己入行之初,面对质量不一的秸秆曾一度犯了难。“后来电厂主动和我们联系,每到收秸秆时,都会派人到现场告诉我们,哪些是可以收的,哪些不行,给我们消减了很大的风险。”
“秸秆的用途还是很广泛的。畜牧饲养、蘑菇种植、有机肥制作等都离不开它。我现在最主要的销路就是卖给含山光大电厂。一方面是他们的收购量大,多少都吃的掉,还有一个是回款的速度比较快,不占用资金。”谢伦权说。
如今,他每年可完成15万亩的秸秆打捆面积,秸秆打捆量约5万吨。为附近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上缴国家税收2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
谢伦权的秸秆收储点
秸秆变成“摇钱树”
农作物生产,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和综合利用。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求,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升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利用能力。
安徽是农业大省,每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4800万吨左右,畜禽养殖废弃物总量5600万吨左右。为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让秸秆变废为宝,从2017年开始,安徽已连续举办多届“两利用”产业博览会,不断推动农业“两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两利用”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据初步统计,2022年全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为4729.73万吨,以小麦、水稻、玉米秸秆为主,分别占秸秆可收集量的38.30%、28.44%、24.34%。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2%以上。全省年利用秸秆量千吨以上的企业1923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8家,带动就业人口约4.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两利用”产业年产值约450亿元,“无中生有”“从小到大”,曾经的废弃物已经打造成百亿级新产业。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徐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