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每一日的奔波中追逐理想,同时还有一些人在“我们的理想”中为生活奔波。生活从来如此,宏伟而朴素,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长丰县90后新农人孙阳阳,已为此奋斗了8年,2024年,他的目标依然如此。
雨后,长丰县马郢村沐浴在宁静中,乡村独有的田园气息笼罩着我们。孙阳阳前两天刚刚驾驶拖拉机耕完了一片土地,时近新春,忙碌却没有减少。
几间房舍,一块地,是当前不少“城里人”梦想中的生活,这是休闲版;产业版,则是种地养鸡养鱼,无公害的农产品,在“城里人”的购物清单里,很抢手。
孙阳阳8年前大学毕业后,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
市场很快就为孙阳阳展示了其残酷的一面。在当前的条件下,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投入高,产出低,因而卖价也高。孙阳阳在这种条件下种植的蔬菜,卖相很一般,个头还很小;远不及商超中常见的那种:饱满而鲜亮。在市场无形的拉动下,价格战仍为主要的营销手段,孙阳阳的产品如何是它们的对手?
即使另辟蹊径,发展会员制,向一部分市民订单式供给产品,但市场基数仍然有限。
可持续,全生态,这是一个宏伟而朴素的目标。食用生态而健康的农产品,“小时候的味道”,已成为每位市民的朴素追求;但高价格让不少人却步。一批人,当代的新农人——孙阳阳很少称“我”,而多称作“我们”——已经在这条产业化道路上耕耘多年,他们的一项任务,就是如何在保持生态的基础上,让产品更多地走向家庭。
“在两片玉米之间,是否可以种上土豆?”间作式种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以间接降低成本,这与稻虾共养等模式,遵循着同样的原理;搭配得更为科学的话,不同的作物间还可形成共促的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
道路的摸索还在继续。比如采摘,受到了许多家庭特别是孩子们的欢迎。“亲农活动有趣好玩,但走马观花,我们可以进一步增加与土地的亲近吗?”深度与土地的亲近,哪些活动更为适宜?孙阳阳需要不断地实践。农业与文旅的联动,未来还有更多的空间。
“与土地愈亲近,‘可持续’的理念也愈发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春节将至,谈及这个话题,孙阳阳没有明显的雀跃。他没有计划购买新衣服,“够穿就可以了”,过度的物质化可能造成浪费,而最后的承载者可能就是土地;春生夏长秋收,自然物的生产,离不开时间与劳动,以及阳光、空气、水源,它们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周祥新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