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16万元/人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9%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7.5%,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7%左右,人才资源总量1380万人,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关键词: 科技强省
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
2024年我省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
我省将把科技创新势能更多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强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争取深空探测重大标志性工程立项实施。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智能成套装备、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新建一批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重组升级省(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领军企业10家左右。推进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研究院。建成“科大硅谷”高新孵化园,高质量运营“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的创新单元60个以上。
◆关键词 教育发展
支持创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我省将加强“双一流”培育,启动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应用型大学发展双元制本科教育。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加强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支持创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加快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启动建设首批县域产教融合体。
深入实施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和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推进江淮战略帅才引进项目,常态化开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
我省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扩大科研经费项目“包干制”试点范围。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壮大汽车“首位产业”
我省将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
新的一年,我省将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完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机制化对接平台,引导传统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转型。推动汽车制造向“产品+服务”延伸,支持发展汽车新零售、充换电服务等新业态。依托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新建2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类实验室。
我省将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开展下一代电池技术等领域技术攻关,推广“光伏+”综合应用。支持动态存储芯片、新型显示等产品迭代升级,加强声谷、视谷、传感谷建设。培育壮大新材料优势产业,支持聚乳酸、光学薄膜等产品攻关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镁基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建设。
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我省将增强高端装备产业自主可控等能力,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00个以上。抢占空天信息产业制高点,支持北斗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卫星研发制造,吸引更多商业航天公司落户。
积极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布局量子信息领域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构建行动,推进元宇宙应用场景平台建设,统筹抓好聚变能源、化合物半导体、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培育。
为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先升级,将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5000家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建成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芜湖数据中心集群。
◆ 关键词 扩大内需
扩大皖产国货“潮品”供给
新的一年,我省将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筑牢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深入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家电售后服务提升等活动,推进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培育文娱旅游, 扩大皖产国货“潮品”供给。
为优化消费环境,我省将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培育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发展城郊游、乡村游、周末度假游,建设一批百姓身边的休闲好去处。完善农村电商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我省将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装备等消费产品产业投资,拓展医院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养老保障服务、中外合作办学等民生领域投资空间。
◆ 关键词 深化改革
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
我省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组建省文旅投资控股集团。深化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引导省属企业参与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建设。
民营经济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省将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
支持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合肥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快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升级建设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全线上、全场景、全主体、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矩阵。
我省将更高标准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立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高标准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