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安徽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省守稳粮仓和提升发展质效齐头并进。截至2023年末,安徽省已连续三年实现耕地净增长,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同比下降5.5%。
耕地面积连续3年净增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郜红建介绍,2023年末,我省耕地面积约8342万亩,较上年增加约15万亩,实现连续3年净增加。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任务,面积达7176万亩。完成补充耕地任务10.74万亩,连续2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林业局开展严厉打击破坏耕地林地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移送追究刑事责任案件46件,移送追究党政纪责任316人次。提请省政府警示约谈违法违规用地用矿问题严重的2市5县(市、区)政府。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非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持续深化巩固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高位推进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总体整改率达90%以上。全省新增非农建设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面积从2021年2.17万亩、2022年1.71万亩下降到2023年0.14万亩,土地违法违规势头有效遏制。
单位GDP用地面积下降
我省创建土地效益评价体系,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同比下降5.5%,省级以上开发区土地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固定投资强度同比分别提升2.38%、3.46%、5.4%。
全省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5.48万亩、闲置土地8.34万亩,处置率分别比自然资源部任务高6.5和40个百分点。盘活工业低效用地7.5万亩。集成“健康体检+土地管家”、涉法涉诉闲置土地处置、工业项目“一码管地”等5项创新机制和135个典型案例。合肥、马鞍山、芜湖被列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14个县(市、区)成功创建部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我省实施“用地清单制”,推进“拿地即开工”,推行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应,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实现“标准地”出让。批准建设用地45.49万亩,总量位居全国第四、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1位;供应国有建设用地58.89万亩,总量位居全国第七、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第2位,有力支撑了全省GDP5.8%的增长。
“带押过户”涉金额60亿元
2023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建设“皖美登记”“1+16”“党建+不动产登记”服务体系,登簿678.6万次,同比增长36.5%;新增土地和房屋抵押金额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8%。累计线上办理长三角“一网通办”业务780万次。涉企转移登记办理时间(0.5个工作日)、环节(1个)、材料(4件)、费用(免收工业项目登记费)已等同上海等国内标杆城市水平。
全面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涉及金额60亿元,节省交易成本约5000万元。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近690万宗、发证率达84.7%。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去年,安徽省卫星中心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现场考核,巢湖地层古生物与地质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自然资源部批准。
《安徽省国土空间“一张图”集成共享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评第九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入选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1人、青年人才2人、创新团队3个。组建省自然资源科普联盟,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省地质博物馆入选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建立新机制
郜红建介绍,2024年,安徽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如对超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缺口的市给予经济奖励,对未完成年度恢复任务的市收取经济补偿。强化要素供给,会同交通、水利、能源部门,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关键环节,从用地预审与选址、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环节,开展全程包保服务,构建上下协同、分级负责、全省一体的用地服务保障机制。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行动,开展省级自然资源示范县(市)创建,深入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梳理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广泛宣传推介,扩大示范引领效力。
重构升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打通已有系统(场景)和新建系统(场景)之间、部省系统之间、省与市县之间以及同省一体化平台之间的数据安全共享通道,实现自然资源业务专网同电子政务外网之间数据安全传输、交换。构建“智慧自然管理”平台,挖掘场景建设智慧需求,探索智能模型应用,实现节约集约、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执法等场景集成展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