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红丽
对于腊月,正月,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我的童年,它们是一年里最特殊的两个月份,是寂寞日月之外的惊喜不绝。那份喜悦一直跟随我许多年,长于整个童年,甚或持久于整个生命。
那时的腊月,整个村子里的人,忽然闲下来,小孩子也卸下了千斤担,唯余一件照护牛的事情了。
牛也闲下来,歇冬于牛栏,眼神沉静低垂,被早晚牵去池塘边饮水。余外,我们备一根铁钩子,去稻草垛拔草,挑去牛栏。牛如老僧,对于枯草,没有分别心,吞咽,反刍,沉思。累了,半躺下……
天黑了,天亮了。天又黑了,天又亮了。整个寒冬,一村人,与牛,与狗,与鸡鸭鹅,彼此阴晴雨雪地过着日子。
乡下的腊月,凛冽而沉寂,小孩子无处可去,不在牛栏,便去村头望远。苍苍茫茫的天空,映衬着灰灰扑扑的野畈田畴。北面群山剪影,宛如焦墨,粗粗一撇,镶于墨黑的天边。南面山坡上,隐现丝丝缕缕的绿意,那是贴地生长的小麦油菜。最有生机的地方还是菜园,菠菜、芫荽、莴笋、青蒜、韭菜、萝卜、白菜……绿意幽幽。
我常被妈妈差遣着,顶着寒风挎个小腰篮,去菜园拔一些萝卜撇一点白菜。途经塘口,蹲在青石板上,将萝卜白菜洗洗干净。塘面夜里冻住,已被起早的人凿开一个大窟窿,水质清寒如翡翠,极为咬手。将双手水滴甩净,放口袋里捂起,痒极,麻酥酥的,有万千蚂蚁爬过。
吃罢午饭,小孩子也无瞌睡,喜爱去村口集合。
村口是一片巨大的打谷场。一座座稻草垛坐落于打谷场边缘,高耸金黄,庄严肃穆。我们一个个袖着手,躲在草洞里避风……寒冬漫长,孩子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无非望望天时。
乡下视野开阔,方圆五六里,尽收眼底——大大小小村庄,如卧蚕,静静卷缩至天空下。
大抵腊月办喜事的人家多。有时,望着望着,天尽头,忽地来了一副副红担子,七八人之众。异乡人挑着木箱子、床头柜、洗脸架子、木盆、马桶。这些木质器具,一律漆成枣红色,在苍灰的天空下闪烁着,格外喜庆。慢慢地,慢慢地,他们自邻村的一条小道拐上我们村口的圩埂,逶迤而来……
终于到了眼前,真是令人雀跃的事情。
我们站在高处,自远至近,一路迎着他们的担子,又目送着他们远去。彼时,我仿佛闻嗅到新鲜油漆的强烈香气——那两只木箱子真是好看,连捆扎着它们的绳子也被染成玫红色。有一位大人挑着两只稻箩。就这平凡的稻箩,也被染成了红色,四面贴了巨大的红囍字。不用猜,都知道,稻箩里一定有新娘家回礼的芝麻饼、八珍糕、糖果等好吃的东西。
我远远望着这两只稻箩一上一下富于韵律地颠簸在大人的肩膀,嘴里无穷的甜意翻涌。
那箱子、柜子可真簇新啊,天生自带亮色,似将灰茫茫的天都照得透亮,整个田野都是澎湃着的了。
还有崭新的棉被呢。红缎子、绿缎子的被面上,绣着喜鹊登枝的古画,抑或是金凤凰、银凤凰立于牡丹丛中。红牡丹、黄牡丹开得繁茂,一朵朵大如脸庞。这些流水一样涣涣的绸缎,衬着老粗布白皙的被里子,叠得窄窄一条,如若古画册页,齐齐整整担在架子上,被两个人抬着庄重地走着。喜被上松松斜斜挽了几道红绳子,轻轻压住了一张张红囍字。寒风拂面,那一个个囍字,仿佛活过来,爬起来,要飞起,微微跃动着。被子皆为双数,有的四床,也有八床。
纵然一只马桶,也是做工精致的,简直是艺术品,圆形,细腰,阔肚,印刻着暗花,多为并蒂莲……倘若揭开盖子,里头一定藏有零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也还有鸡蛋,煮熟了的,连壳一律染成大红色,一枚枚,沉甸如金。
洗脸架子,也讲究,细细窄窄,颇有形销骨立的西风瘦马模样。上面镶嵌一面小镜子,是整个嫁妆队伍里最精灵的东西,可反射沿途的天光,小河淌水一般亮亮堂堂的……
童年的冬天,大雪一场接一场。这挑嫁妆的一副副担子,走在白雪皑皑的野外,大美无言。上下一白,天地茫茫,一群人挑着喜庆的红担子,被天光所映照,白的更洁白,红的更鲜艳了。浩浩广漠的天地之间,雪白始终是虚无的底色,忽然有了这唯一的红,一点点跳动着,俱成人间暖色。
当他们经过村口,旋即拐入另一条岔道……孩子们意犹未尽,寒风中伫立久之,目送……不免猜测,究竟哪一个是新郎呢?会不会是那个穿着深湛青中山装的人?数他的个人最高,或许年龄最大,不是他,又是谁呢?
在吾乡,结婚的日子,大多选在腊月,抑或正月。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均是好日子。腊月初六、十六、二十六,便是“送三人”的日子。确乎不知这“三人”到底是哪两个字。
新郎家一定会宰杀一头猪,一分为二。半爿留于自家办酒席,另半爿,要在婚礼前两日送去新娘家。除了半爿猪,还得挑一担芝麻饼、八珍糕、香姿、手帕等礼物。大清早出发,行脚于漫漫长路,到了新娘家,正是午餐时分,午后挑回嫁妆。
一个白天不多不少用上了,一切正正好。
半爿猪,百余斤,趴在稻箩上,雪白肥硕的身上,也会贴上囍字。一头白花花的猪,趴在红彤彤的稻箩上,远看近看,都是特别诡异的事情。猪的单眼紧闭若沉思,单耳耸立若闻风声……破碎的它一直沉默着,有煞气,也有佛性,一如坐化而去了,但,那份庄严仍在。
也有正月结婚的,多选于初六、初八。
吾乡称正月不叫正月,而是“新正月”,额外平添一个“新”字,仿佛生活在正月里的人一齐都变得崭新起来了,从里到外,一年里最新的日子。这一月,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日子,都被镀上了金边。
我们的整个童年,皆沐浴在这样的新天新地里,怎能不快乐呢?
那时,还有说书人,自腊月农闲开始,来到村南头人家驻扎下来。《隋唐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是常听的曲目。一面小鼓,两块竹板,那么一敲一打,那些远古的传奇,浩浩汤汤,何等惊心动魄呢,一句一顿,是合着韵咏叹而出的,亦有念白、对话,令一村老小痴痴顿顿,而屋外大雪纷飞……
老早的说书人,当真是艺人,一颗匠心永存。
倘说有什么文学启蒙的话,说书人想必是我的领路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穷乏的我们活在闭塞的村子里,也是活在时间之外的了,仿佛被世界忘记了。
我大娘是自江苏被人介绍远嫁过来的。每一次,当她回趟娘家,再回来时,我总要羡慕地问她,火车是什么样子的。我记得她说过的,火车是绿色的。
偶尔,我一个人在村口,朝着横埠镇方向眺望,也想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我无法想象出远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自我们村坐蹦蹦车走十五里,就能去到一个叫汤沟的镇子,接着再坐蹦蹦车走十五里,便到达了一个叫做桂家坝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坐小轮,就能去到远方了……
去年清明节,我爸回乡给奶奶迁坟。我们村要通高铁了,奶奶的坟正在高铁线路上。故,须迁走。
当年,十五岁的我离开村子也是坐的小轮。只寥寥回去过有限的几次。
那个六间屋子的青砖青瓦的家,常常来我的梦里。门口两只石凳,依旧在。
【橙美文】大雪忆旧
安徽商报
张雪子
2024-02-19 10:23:32
·钱红丽
对于腊月,正月,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
在我的童年,它们是一年里最特殊的两个月份,是寂寞日月之外的惊喜不绝。那份喜悦一直跟随我许多年,长于整个童年,甚或持久于整个生命。
那时的腊月,整个村子里的人,忽然闲下来,小孩子也卸下了千斤担,唯余一件照护牛的事情了。
牛也闲下来,歇冬于牛栏,眼神沉静低垂,被早晚牵去池塘边饮水。余外,我们备一根铁钩子,去稻草垛拔草,挑去牛栏。牛如老僧,对于枯草,没有分别心,吞咽,反刍,沉思。累了,半躺下……
天黑了,天亮了。天又黑了,天又亮了。整个寒冬,一村人,与牛,与狗,与鸡鸭鹅,彼此阴晴雨雪地过着日子。
乡下的腊月,凛冽而沉寂,小孩子无处可去,不在牛栏,便去村头望远。苍苍茫茫的天空,映衬着灰灰扑扑的野畈田畴。北面群山剪影,宛如焦墨,粗粗一撇,镶于墨黑的天边。南面山坡上,隐现丝丝缕缕的绿意,那是贴地生长的小麦油菜。最有生机的地方还是菜园,菠菜、芫荽、莴笋、青蒜、韭菜、萝卜、白菜……绿意幽幽。
我常被妈妈差遣着,顶着寒风挎个小腰篮,去菜园拔一些萝卜撇一点白菜。途经塘口,蹲在青石板上,将萝卜白菜洗洗干净。塘面夜里冻住,已被起早的人凿开一个大窟窿,水质清寒如翡翠,极为咬手。将双手水滴甩净,放口袋里捂起,痒极,麻酥酥的,有万千蚂蚁爬过。
吃罢午饭,小孩子也无瞌睡,喜爱去村口集合。
村口是一片巨大的打谷场。一座座稻草垛坐落于打谷场边缘,高耸金黄,庄严肃穆。我们一个个袖着手,躲在草洞里避风……寒冬漫长,孩子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无非望望天时。
乡下视野开阔,方圆五六里,尽收眼底——大大小小村庄,如卧蚕,静静卷缩至天空下。
大抵腊月办喜事的人家多。有时,望着望着,天尽头,忽地来了一副副红担子,七八人之众。异乡人挑着木箱子、床头柜、洗脸架子、木盆、马桶。这些木质器具,一律漆成枣红色,在苍灰的天空下闪烁着,格外喜庆。慢慢地,慢慢地,他们自邻村的一条小道拐上我们村口的圩埂,逶迤而来……
终于到了眼前,真是令人雀跃的事情。
我们站在高处,自远至近,一路迎着他们的担子,又目送着他们远去。彼时,我仿佛闻嗅到新鲜油漆的强烈香气——那两只木箱子真是好看,连捆扎着它们的绳子也被染成玫红色。有一位大人挑着两只稻箩。就这平凡的稻箩,也被染成了红色,四面贴了巨大的红囍字。不用猜,都知道,稻箩里一定有新娘家回礼的芝麻饼、八珍糕、糖果等好吃的东西。
我远远望着这两只稻箩一上一下富于韵律地颠簸在大人的肩膀,嘴里无穷的甜意翻涌。
那箱子、柜子可真簇新啊,天生自带亮色,似将灰茫茫的天都照得透亮,整个田野都是澎湃着的了。
还有崭新的棉被呢。红缎子、绿缎子的被面上,绣着喜鹊登枝的古画,抑或是金凤凰、银凤凰立于牡丹丛中。红牡丹、黄牡丹开得繁茂,一朵朵大如脸庞。这些流水一样涣涣的绸缎,衬着老粗布白皙的被里子,叠得窄窄一条,如若古画册页,齐齐整整担在架子上,被两个人抬着庄重地走着。喜被上松松斜斜挽了几道红绳子,轻轻压住了一张张红囍字。寒风拂面,那一个个囍字,仿佛活过来,爬起来,要飞起,微微跃动着。被子皆为双数,有的四床,也有八床。
纵然一只马桶,也是做工精致的,简直是艺术品,圆形,细腰,阔肚,印刻着暗花,多为并蒂莲……倘若揭开盖子,里头一定藏有零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也还有鸡蛋,煮熟了的,连壳一律染成大红色,一枚枚,沉甸如金。
洗脸架子,也讲究,细细窄窄,颇有形销骨立的西风瘦马模样。上面镶嵌一面小镜子,是整个嫁妆队伍里最精灵的东西,可反射沿途的天光,小河淌水一般亮亮堂堂的……
童年的冬天,大雪一场接一场。这挑嫁妆的一副副担子,走在白雪皑皑的野外,大美无言。上下一白,天地茫茫,一群人挑着喜庆的红担子,被天光所映照,白的更洁白,红的更鲜艳了。浩浩广漠的天地之间,雪白始终是虚无的底色,忽然有了这唯一的红,一点点跳动着,俱成人间暖色。
当他们经过村口,旋即拐入另一条岔道……孩子们意犹未尽,寒风中伫立久之,目送……不免猜测,究竟哪一个是新郎呢?会不会是那个穿着深湛青中山装的人?数他的个人最高,或许年龄最大,不是他,又是谁呢?
在吾乡,结婚的日子,大多选在腊月,抑或正月。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均是好日子。腊月初六、十六、二十六,便是“送三人”的日子。确乎不知这“三人”到底是哪两个字。
新郎家一定会宰杀一头猪,一分为二。半爿留于自家办酒席,另半爿,要在婚礼前两日送去新娘家。除了半爿猪,还得挑一担芝麻饼、八珍糕、香姿、手帕等礼物。大清早出发,行脚于漫漫长路,到了新娘家,正是午餐时分,午后挑回嫁妆。
一个白天不多不少用上了,一切正正好。
半爿猪,百余斤,趴在稻箩上,雪白肥硕的身上,也会贴上囍字。一头白花花的猪,趴在红彤彤的稻箩上,远看近看,都是特别诡异的事情。猪的单眼紧闭若沉思,单耳耸立若闻风声……破碎的它一直沉默着,有煞气,也有佛性,一如坐化而去了,但,那份庄严仍在。
也有正月结婚的,多选于初六、初八。
吾乡称正月不叫正月,而是“新正月”,额外平添一个“新”字,仿佛生活在正月里的人一齐都变得崭新起来了,从里到外,一年里最新的日子。这一月,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日子,都被镀上了金边。
我们的整个童年,皆沐浴在这样的新天新地里,怎能不快乐呢?
那时,还有说书人,自腊月农闲开始,来到村南头人家驻扎下来。《隋唐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是常听的曲目。一面小鼓,两块竹板,那么一敲一打,那些远古的传奇,浩浩汤汤,何等惊心动魄呢,一句一顿,是合着韵咏叹而出的,亦有念白、对话,令一村老小痴痴顿顿,而屋外大雪纷飞……
老早的说书人,当真是艺人,一颗匠心永存。
倘说有什么文学启蒙的话,说书人想必是我的领路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穷乏的我们活在闭塞的村子里,也是活在时间之外的了,仿佛被世界忘记了。
我大娘是自江苏被人介绍远嫁过来的。每一次,当她回趟娘家,再回来时,我总要羡慕地问她,火车是什么样子的。我记得她说过的,火车是绿色的。
偶尔,我一个人在村口,朝着横埠镇方向眺望,也想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我无法想象出远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自我们村坐蹦蹦车走十五里,就能去到一个叫汤沟的镇子,接着再坐蹦蹦车走十五里,便到达了一个叫做桂家坝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坐小轮,就能去到远方了……
去年清明节,我爸回乡给奶奶迁坟。我们村要通高铁了,奶奶的坟正在高铁线路上。故,须迁走。
当年,十五岁的我离开村子也是坐的小轮。只寥寥回去过有限的几次。
那个六间屋子的青砖青瓦的家,常常来我的梦里。门口两只石凳,依旧在。
·钱红丽对于腊月,正月,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在我的童年,它们是一年里最特殊的两个月份,是寂寞日月之外的惊喜不绝。那份喜悦一直跟随我许多年,长于整个童年,甚或持久于整个生命。那时的腊月,整个村子里的人,忽然闲下来,小孩子也卸下了千斤担,唯余一件照护牛的事情了。牛也闲下来,歇冬于牛栏,眼神沉静低垂,被早晚牵去池塘边饮水。余外,我们备一根铁钩子,去稻草垛拔草,挑去牛栏。牛如老僧,对于枯草,没有分别心,吞咽,反刍,沉思。累了,半躺下……天黑了,天亮了。天又黑了,天又亮了。整个寒冬,一村人,与牛,与狗,与鸡鸭鹅,彼此阴晴雨雪地过着日子。乡下的腊月,凛冽而沉寂,小孩子无处可去,不在牛栏,便去村头望远。苍苍茫茫的天空,映衬着灰灰扑扑的野畈田畴。北面群山剪影,宛如焦墨,粗粗一撇,镶于墨黑的天边。南面山坡上,隐现丝丝缕缕的绿意,那是贴地生长的小麦油菜。最有生机的地方还是菜园,菠菜、芫荽、莴笋、青蒜、韭菜、萝卜、白菜……绿意幽幽。我常被妈妈差遣着,顶着寒风挎个小腰篮,去菜园拔一些萝卜撇一点白菜。途经塘口,蹲在青石板上,将萝卜白菜洗洗干净。塘面夜里冻住,已被起早的人凿开一个大窟窿,水质清寒如翡翠,极为咬手。将双手水滴甩净,放口袋里捂起,痒极,麻酥酥的,有万千蚂蚁爬过。吃罢午饭,小孩子也无瞌睡,喜爱去村口集合。村口是一片巨大的打谷场。一座座稻草垛坐落于打谷场边缘,高耸金黄,庄严肃穆。我们一个个袖着手,躲在草洞里避风……寒冬漫长,孩子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无非望望天时。乡下视野开阔,方圆五六里,尽收眼底——大大小小村庄,如卧蚕,静静卷缩至天空下。大抵腊月办喜事的人家多。有时,望着望着,天尽头,忽地来了一副副红担子,七八人之众。异乡人挑着木箱子、床头柜、洗脸架子、木盆、马桶。这些木质器具,一律漆成枣红色,在苍灰的天空下闪烁着,格外喜庆。慢慢地,慢慢地,他们自邻村的一条小道拐上我们村口的圩埂,逶迤而来……终于到了眼前,真是令人雀跃的事情。我们站在高处,自远至近,一路迎着他们的担子,又目送着他们远去。彼时,我仿佛闻嗅到新鲜油漆的强烈香气——那两只木箱子真是好看,连捆扎着它们的绳子也被染成玫红色。有一位大人挑着两只稻箩。就这平凡的稻箩,也被染成了红色,四面贴了巨大的红囍字。不用猜,都知道,稻箩里一定有新娘家回礼的芝麻饼、八珍糕、糖果等好吃的东西。我远远望着这两只稻箩一上一下富于韵律地颠簸在大人的肩膀,嘴里无穷的甜意翻涌。那箱子、柜子可真簇新啊,天生自带亮色,似将灰茫茫的天都照得透亮,整个田野都是澎湃着的了。还有崭新的棉被呢。红缎子、绿缎子的被面上,绣着喜鹊登枝的古画,抑或是金凤凰、银凤凰立于牡丹丛中。红牡丹、黄牡丹开得繁茂,一朵朵大如脸庞。这些流水一样涣涣的绸缎,衬着老粗布白皙的被里子,叠得窄窄一条,如若古画册页,齐齐整整担在架子上,被两个人抬着庄重地走着。喜被上松松斜斜挽了几道红绳子,轻轻压住了一张张红囍字。寒风拂面,那一个个囍字,仿佛活过来,爬起来,要飞起,微微跃动着。被子皆为双数,有的四床,也有八床。纵然一只马桶,也是做工精致的,简直是艺术品,圆形,细腰,阔肚,印刻着暗花,多为并蒂莲……倘若揭开盖子,里头一定藏有零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也还有鸡蛋,煮熟了的,连壳一律染成大红色,一枚枚,沉甸如金。洗脸架子,也讲究,细细窄窄,颇有形销骨立的西风瘦马模样。上面镶嵌一面小镜子,是整个嫁妆队伍里最精灵的东西,可反射沿途的天光,小河淌水一般亮亮堂堂的……童年的冬天,大雪一场接一场。这挑嫁妆的一副副担子,走在白雪皑皑的野外,大美无言。上下一白,天地茫茫,一群人挑着喜庆的红担子,被天光所映照,白的更洁白,红的更鲜艳了。浩浩广漠的天地之间,雪白始终是虚无的底色,忽然有了这唯一的红,一点点跳动着,俱成人间暖色。当他们经过村口,旋即拐入另一条岔道……孩子们意犹未尽,寒风中伫立久之,目送……不免猜测,究竟哪一个是新郎呢?会不会是那个穿着深湛青中山装的人?数他的个人最高,或许年龄最大,不是他,又是谁呢?在吾乡,结婚的日子,大多选在腊月,抑或正月。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均是好日子。腊月初六、十六、二十六,便是“送三人”的日子。确乎不知这“三人”到底是哪两个字。新郎家一定会宰杀一头猪,一分为二。半爿留于自家办酒席,另半爿,要在婚礼前两日送去新娘家。除了半爿猪,还得挑一担芝麻饼、八珍糕、香姿、手帕等礼物。大清早出发,行脚于漫漫长路,到了新娘家,正是午餐时分,午后挑回嫁妆。一个白天不多不少用上了,一切正正好。半爿猪,百余斤,趴在稻箩上,雪白肥硕的身上,也会贴上囍字。一头白花花的猪,趴在红彤彤的稻箩上,远看近看,都是特别诡异的事情。猪的单眼紧闭若沉思,单耳耸立若闻风声……破碎的它一直沉默着,有煞气,也有佛性,一如坐化而去了,但,那份庄严仍在。也有正月结婚的,多选于初六、初八。吾乡称正月不叫正月,而是“新正月”,额外平添一个“新”字,仿佛生活在正月里的人一齐都变得崭新起来了,从里到外,一年里最新的日子。这一月,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日子,都被镀上了金边。我们的整个童年,皆沐浴在这样的新天新地里,怎能不快乐呢?那时,还有说书人,自腊月农闲开始,来到村南头人家驻扎下来。《隋唐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西》……是常听的曲目。一面小鼓,两块竹板,那么一敲一打,那些远古的传奇,浩浩汤汤,何等惊心动魄呢,一句一顿,是合着韵咏叹而出的,亦有念白、对话,令一村老小痴痴顿顿,而屋外大雪纷飞……老早的说书人,当真是艺人,一颗匠心永存。倘说有什么文学启蒙的话,说书人想必是我的领路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穷乏的我们活在闭塞的村子里,也是活在时间之外的了,仿佛被世界忘记了。我大娘是自江苏被人介绍远嫁过来的。每一次,当她回趟娘家,再回来时,我总要羡慕地问她,火车是什么样子的。我记得她说过的,火车是绿色的。偶尔,我一个人在村口,朝着横埠镇方向眺望,也想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可是,我无法想象出远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自我们村坐蹦蹦车走十五里,就能去到一个叫汤沟的镇子,接着再坐蹦蹦车走十五里,便到达了一个叫做桂家坝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坐小轮,就能去到远方了……去年清明节,我爸回乡给奶奶迁坟。我们村要通高铁了,奶奶的坟正在高铁线路上。故,须迁走。当年,十五岁的我离开村子也是坐的小轮。只寥寥回去过有限的几次。那个六间屋子的青砖青瓦的家,常常来我的梦里。门口两只石凳,依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