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他将带去多个建议,其中包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赵皖平表示,虽然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
赵皖平建议,同频共振,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突破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瓶颈。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信息鸿沟,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推动合作事项的具体落实。”他认为,应当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双方信息、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
“市场导向,发挥企业优势。人才先行,夯实发展基础。”他建议,企业与科研院校可以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或新质技术的应用研究,以赛事或农研基金等形式联合构建新型科技平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平台发展方向,既能减少企业在科研方面的重复性投入,又有利于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缩短产业化周期。
“加大向农村地区派驻科技人员的力度,以‘科研+基地+农户+企业’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指导农民发展高质量农业。”赵皖平表示。
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观赏鱼消费
近年来,休闲渔业成为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2年全国休闲渔业产值839.25亿元,其中观赏鱼产业产值为110.92亿元,占比为13.22%,也是休闲渔业中同比增速最快的类别。
观赏鱼产业属于传统特色农业,如锦鲤和金鱼的养殖、品赏、交易等历史悠久,产业链长、附加值高。赵皖平认为,观赏鱼产业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千万工程”要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他表示,目前我国观赏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产业发展不受重视、规划不足,以及养殖缺乏有效引导、配套设施发展滞后等问题。观赏鱼养殖主要分布广东、北京、山东、湖北、天津、河南、安徽、成都、重庆等地,养殖区分散,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难以形成完整的观赏鱼养殖产业链条,观赏鱼大品牌打造不够。目前观赏鱼所用的水族箱等设施多来自于南方省份或东南亚进口,景观设计等配套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空间巨大。
为加快观赏鱼产业高质量发展,赵皖平建议,产业规划先行,市场深度参与,加强科技支撑,完善政策配套。“实施苗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及布局规划,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争取打造30个全国观赏鱼苗种繁育及供应基地,规范并加快观赏鱼苗种产业的发展。”他建议。
赵皖平认为,应当发挥市场巨大推力,根据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观赏鱼主要地区开展繁育技术研发和规范化养殖基地建设;在北京、广东、上海、深圳等地规划建设以观赏养殖、科研、科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赏鱼旅游产业园;在广东和海南规划建设热带淡水观赏鱼苗种产业区,建设热带淡水观赏鱼良种良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观赏鱼商户专业联盟,将基地、观赏鱼旅游产业园等建设与商户发展相结合。
同时,赵皖平建议,加强文化建设有效促进观赏鱼消费,培育更大的观赏鱼市场。“传承和发扬观赏鱼传统文化,定期举办全国性的观赏鱼文化节庆,促进观赏鱼三产深度融合。定期举办全国性观赏鱼赛事,提高比赛的标准化、规范性和权威性。”他表示。(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实习生 潘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