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像黄瓜一样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14 09:55:22

余晓菲

一连两天都在下雨,也就没去菜园。

一天,正在书房,瞥见先生的头在窗外一闪。一分钟后,他出现在我的书房门前,将手里的黄瓜得意地晃一晃:“看!”

我丢下书直跳起来,紧追在他的身后:“怎么摘了啊,我还要留着拍照呢!”追到厨房的水池边上,他已经把黄瓜洗好了,咔一下从中间掰成两半。“嗯,太好吃了!”

确实好吃极了,和菜场买来的黄瓜完全两样。

这是我家菜园里产出的第一根黄瓜。真是可惜,本来我连准备发微信朋友圈的那几句台词,都已经拟好了的。我打腹稿的那一天,它还只有10厘米。这些话,还没说出来就只能咽回去了,在肚子里慢慢消化。就像这半根黄瓜一样。

我这人天生嘴笨。以前与两位伶牙俐齿的女同胞共事,也没能把人家的优势学来一星半点儿。相反,偶有练兵的机会,我的反应总是慢一拍。等我想出来应对之词,那些话头早就在世界上消失了。

但是它们的影子还在。这些没头没尾的汉字纠缠在一起,像一团鲠在喉咙深处的乱麻,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

一位关心我的朋友希望可以帮到我。只不过,他认为最好的帮助就是劝说我修正自己。至于种种内情,既微妙到一言难尽,他也无意于真正了解。

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单位。转眼过了两年,这个朋友忽然想起我来,托一位共同的朋友约我喝茶。彼此间见了面,我才发现当年那些想说又没说的话,像经过了三泡四泡的茶,说不说,都没有什么意思了。

所谓朋友,大抵就是在恰好的时候,能一吐胸中块垒的那个人吧。

偶然看到车前子的一篇文章,说到“元四家”和“明四家”,他认为沈周的画成就最高,至于唐寅、文徵明和仇英,基本是在同一个层次上。我当即就要反对:不是吧,唐寅还是比仇英好一点儿吧?

但车前子又说,文徵明号称“明朝第一”的小楷,其实写得很匠气;唐寅的书法则有市井气。又不禁服气地想:就是这样的啊!只是别人都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

我家的客厅里,就挂着这样一幅很匠气的小楷,长长的一篇《滕王阁序》。当然不是文徵明的,但功力和漂亮的程度倒也相差无几。好多年了,我一次次踩在沙发上,凝神注视着那些精美的繁体汉字……直到有一天忽然想到:难道它们不是另外的一种印刷品?一个人的手指经过千锤百炼,会不会真的变成了一部印刷机器?

有的书法是匠气。有的画匠气。有的文章也匠气。有时候,心思用得不够,就匠气。有时候,力气下得太深,也匠气。这样一想,走艺术这条路,难免容易让人丧气。

但,谁谁谁的文章是匠气呢?想到了,往往,也不能说。

有一个男人,他生活的时代,我们称作“明朝”。一直到成年,他生活的内容,都只忙于读书和交际。但是就在他25岁的这一年,作为全家经济支柱的父亲去世了。之后的一个月,他的妻子死于产后风之类的病症。随后,那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是他此生唯一的儿子,也随着年轻的母亲去了。

此时,这男子的母亲也在生病。因为父亲的卧病和治丧,他的妹妹已经错过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最佳婚龄。不知是试图“冲喜”,还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在匆忙间将妹妹嫁了出去。结果没多久,母亲去世,接下来妹夫家传来噩耗:他那作为新嫁娘的妹妹,自杀而死。这个男人,一下垮掉了。

他开始提笔写一篇《祭妹文》,写得七颠八倒,一点儿也不像他平时的文风。在此之前,他已为别人写过好几篇墓志铭,每一篇都文采飞扬。

后世的人因而读不懂他的这篇祭文。除了用词古怪,很多话他只说了一半,就突然转变话题。然后,又一番话说到一半,硬生生折断,不知所终。

想来,人在最悲痛无望的时候,就会是这个样子。在愤怒时,也会是。而如果,如果是针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腾起的愤怒,就更加会。

这个男人就是唐寅。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