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春天正是读书天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14 09:52:10

南窗

(记者,现居合肥)

假期里,逛了好些网红书店。理想国,钟书阁……书,如今真的越来越像艺术品,它重在展现某种生活方式,而非读书本身。

想起小时候,因为缺乏娱乐,总是挤在其时逼仄的书店里,抱着本书看一下午。手里若有点钱,就送去了租书店。看书要钱,我越看越快,练出了一目十行的好本领。当时何曾想过,有朝一日在实现买书自由之后,我竟然不太爱看纸质书了呢?

以前,总觉得读书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求知欲也好,世界观也好,它总归是有点用的。如今,我已深深理解,读书纯粹是件向内求的事。从他人的镜像里,懂得自己。

◎ 《大海,飞鸟和学者》

◎ 海伦·文德勒/著

◎ 广西师大出版社

诗人说,没有飞鸟及其后代,大海将成为“死亡的地貌”。本书集萃了海伦·文德勒二十年来的论文、书评和不定期散文。文德勒研究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国、爱尔兰和美国诗人及其作品,其中既有她长期关注的史蒂文斯、希尼等人,又兼顾休斯、金斯堡、洛威尔、毕肖普、克兰皮特、梅里尔等人。此外,文德勒还着力于回溯诗歌传统,追踪济慈、叶芝、惠特曼、艾略特和其他诗人在当今诗人作品中的影响。文德勒试图展现:诗歌是学者的艺术。

◎ 《每个叛逆的孩子,都只是想长大》

◎ 姜振宇/著

◎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一本针对青春期养育难题的家庭教育指南。青春期的成长悄然而汹涌,孩子会表现出种种不受控的“叛逆”行为,让家长头疼。但叛逆的另一面——孩子们会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却一直很少有人描述。叛逆的孩子其实只是在寻找正确,因为每个青春期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待破解的谜团,而叛逆期就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养育是苦旅。也许最重要的,还是理解,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二是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三是包容,包容孩子成长中的缺陷。

与孩子共生已经八年多了,一直小心翼翼,但总觉得自己永远跟不上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青春期近在眼前,希望自己能做得好点,更好点。

◎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 艾克·古斯塔夫/著

◎ 地震出版社

一本距今八十年的书。艾克是研究中国明式家具的重要学者及先行者,在本书中,他第一次对中国家具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与归纳,奠定了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的格局。

新版由知名家具研究学者周默先生翻译,并以附录形式对原书内容做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译者撰写的导读文章《不知近水花先发》,以及人名简释、中国古代家具部分专业名词简释、外文中国古代家具专业名词列表。

◎ 《门阀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与制度》

◎ 祝总斌/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收录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重要论著十余篇,论题集中于门阀政治的缘起、发展、特征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在政治制度上的独特现象。书中对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的分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制度的考辨,对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晋律之特点的阐发,对晋律“儒家化”倾向的论述等。

外编所附《我与中国古代史》,讲述自己如何走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之路,对青年学子有重要的启发。

曾园

(诗人,现居广州)

◎ 《十扇窗》

◎ 简·赫斯菲尔德/著

◎ 广西师大出版社

这是一本漏读之书。简·赫斯菲尔德的文章以前读过,但《十扇窗》没买。当我看到有公众号引用她的说法,如“除不尽的余数”等,于是找来读了。书写得不错,甚至可以说很好。赫斯菲尔德与诗人希姆博尔斯卡有些类似,作品很好,但在中国读者那里知名度太高了。

◎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

◎ 杨斌/著

◎ 广西师大出版社

作者从出土文物、藏文文献里发现了一个新云南。此书告诉我们岳家军骑的是滇马;云南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跨区域贸易的核心,以及欧亚大陆势力相互竞争的区域;多条西南丝路沿线贸易,塑造了奇特的社会面貌……“进行深入解读与比较之后,一个活力四射、深思熟虑的南诏呼之欲出。”可见,云南的丰富性还需要我们重新去发现。

◎ 《扬州的鳞爪》

◎ 石任之/著

◎ 中国三峡出版社

无论扬州是不是江南的核心,它都曾是江南代言人。雅集、盐商、早茶凝聚起来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人类趋利的种种行为(或许俗气)意外地酿出的独特风华。一代人不够就两代人,厌倦了堆成山的财富,终于向精神层面转向。作者细描了杜牧在扬州的踪迹,将盐商沉淀又消融的文化再次定型:名寺、花事、八怪、藏书……犹如万花筒,似乎可以有无穷变化但又必须符合历史的规律。

◎ 《宿墨与量子男孩》

◎ 欧阳江河/著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诗人用惊人的耐心呈现了精确的幻象:“君不见天上流水的细碎齿轮/构成了总体性的咬合与悬停”。但被“咬合”的人在天底下的努力呢?“如果蔡伦不造纸,世界就只是/一堆砖头,铜和废铁的句读”。他还能从明朝的“一条鞭法”的名称中辨认税收皮鞭下人民佝偻背脊的血印。历史在疲惫的史官笔下僵化了,但诗人的痛苦是不停歇的:“史官眼里不是没有泪水/但一千吨火山灰已尘埃落定”,此书将天命显影,将人的命运的多个侧面翻来覆地去打量,胜算与慨叹不绝如缕。

◎ 《茶的精神》

◎ 杨多杰/著

◎ 中华书局

作者是文献学硕士,从宋诗中读出了茶的诸多新面向。宋茶失传的工艺与品饮习俗在解读中通常不得要领。作者多年专攻茶文献,将这些容易遗漏的难点一一清楚讲明。如欧阳修的《双井茶》中“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他将“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工艺解释清楚了。解诗贴切是此书的特点。

李建新

(出版人,现居郑州)

◎ 《准噶尔之书》

◎ 红柯/著

◎ 河南文艺出版社

红柯是一位有特色的作家,文字浸染了西部的雄浑壮阔。他的小说兼具先锋作家的细腻与深邃,尤其写新疆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剽悍之气。人物的勇猛决绝,感情的果敢奔放,让人怦然心动。本书是一部由八个独立作品组合成的长篇,类似于屏风式的绘画长卷,各有独立场景,又是一个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而着力于刻画一种氛围、一种印象,如印象派的绘画,叙事是次要的,所有笔触构成的气氛才是最终目标。

◎ 《痖弦回忆录》

◎ 痖弦/口述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近年出版的好几种文化老人的回忆录、口述实录都值得一读再读,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杨苡先生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均广受追捧。相对而言,痖弦先生这本回忆录要“冷”得多。痖弦是诗人、名编辑,后一个身份对于文化的贡献甚至更大。他的叙述——哪怕是口述,也有编辑的细密严谨。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也能把各种细节、感受说得生动感人,语言却是极克制而朴素的。在时间面前,一切修饰都是多余。

◎ 《王能好》

◎ 魏思孝/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本小说的主角王能好是生存在当下的阿Q,被社会乃至家人边缘化,却仍然活得兴高采烈。他像蝼蚁一样活着,又意外地悄无声息地死去,这样活过的一个人,好像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所说的“社会的填充物”。事实上,类似于王能好一样的小人物多得很,只有“看见”他们,他们才能显形。作者的语言粗粝而真实,读这样一本小说,恍惚当年初看贾樟柯的电影《小武》的感受。

◎ 《孙郁散文》

◎ 孙郁/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从某种意义上,本书可以视为孙郁的“精神自传”。孙郁先生无疑是学院中人,但又明显不同于正襟危坐的学者。孙先生曾在文章中说:“当代的写作者把文学与学术截然分开,作家们沉浸在感性游戏里,把思想让给了教授们。”作家、学者过分细致的分工,割裂了文章的思想和趣味,乃至使学术文章丧失了语言之美。大约正因为孙郁先生不是只在象牙塔内成长的“纯粹”的学者,他的文章丝毫没有高头讲章的味道,不高高在上,不指指点点,而像是从内心长出来的植物,葱郁蓬勃,生机盎然。

◎ 《欢乐与忧伤》

◎ 巴莱斯特/著

◎ 河南文艺出版社

《欢乐与忧伤》三部曲,被认为是20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文学杰作之一。1985年他获得西班牙语文坛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小说气魄宏大,但故事背景基本上只限于伯爵新镇这样一个小地方,人物关系也很简单。外来新思想的代表、医生卡洛斯从国外回到故乡伯爵新镇,在凝固、沉滞的小社会搅起波澜。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对新兴的富豪卡耶塔诺深怀不满,卡耶塔诺的造船厂虽然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但他欺男霸女,让人又恨又怕。几乎所有人都期待卡洛斯能推翻卡耶塔诺的统治,给伯爵新镇一个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很“古典”的小说,耐心读完,心里很安静。

钱红丽

(编辑,现居合肥)

◎ 《汪曾祺1000事》

◎ 杨早、徐强 、李建新/著

◎ 河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的气息,颇似《世说新语》,是近年读到的最有趣的一本书。

短长书式的文本,雪泥鸿爪般勾勒出一位作家纷繁多彩的一生,是生活殷实的底子里开出来的一朵朵小花,闻之沁脾。这种独特的条陈撮述体,一路读下来,水湾湾的,偶有早春的荒疏寥落,是将文学的情分嵌入了人生的骨骼之中了。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半秀半枯。花甲之年后,终于等到迟来的大放异彩——他文字上的“秀”,正得益于前半生“枯意”的积累。

◎ 《苏东坡新传》

◎ 李一冰/著

◎ 四川人民出版社

洋洋七十余万言,资料翔实,旁征博引,整个北宋江山人事,如在目前。语言文白杂拌,仿佛万千的吟唱抒情,皆被极简的情绪克制住了。

我自癸卯年读至甲辰年,依然未完。

新旧年的交叠中,眼睛忽而老花,阅读一两小时不等,便要阖书闭目歇息。

苏东坡一生脉络,早被捋得清晰明白,可在读这本传记时,依旧一遍遍眼热。每至紧要处,却如此幽微难言……

诗、文、书、画,无一不超凡卓绝,古往今来,唯他一人耳。是线性的时间将这个人重新修了一个金身,他是永恒的月,是不朽的竹柏,也是超脱困苦不折不屈的典范。

作者满纸忧患,将自己的悲辛穷厄熔铸于这本传记之中。以诗词为主线,让精神层面的苏东坡与肉身层面的苏子瞻的生命处境相交相融,既有长歌,亦不乏短唱。

李一冰先生不仅仅在写苏东坡个人,他仿佛在揭示整个人类死生祸福的无常命运——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 《杯子上的笑脸》

◎ 彭程/著

◎ 广西师大出版社

去夏,赴外省参加一个笔会,偶遇彭程老师,他忽然有些苍老,整个人的气质里有了悲怆之色。回来读到一篇文章方知,他正遭受着生命的重创——痛失爱女。

翻过年的一个大雪天,收到彭老师寄赠的这本新书,正是追忆爱女乔乔的书,一本“从血管里流出来”的书。

冯秋子老师的推荐语,令人动容:苦难把一些人变成金子,彭程便是这个队列中的一员。他惯于静默地生存着,而将内心的波澜诉诸文字。他叙说真话,表达真义,朴质而肃穆,涌流不绝对于人类的悲悯,一回又一回担负起苦难、爱和生命的尊严。

这本书,时读,时放下,实在哀痛。

◎ 《人间有味》

◎ 汪曾祺/著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活着真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让人觉得:活着真好啊!”汪老先生不愧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字里行间总是洋溢着对于人类的温情。

春阴绵绵,铅灰的云,窒息的雾,令人抑郁,顿觉人生无甚意义。

每每低落时,总不忘强迫自己去书柜翻找美食类书籍。汪老先生的美食集,是我翻得最多的书之一。当他兴致盎然地拍一盘杨花萝卜,抑或红烧一条鳜鱼的间隙,我仿佛见着了溪边一树桃花……一颗僵硬的心,渐渐活泛起来。黄永玉的孩子回忆这位“汪伯伯”,将平凡无奇的黄豆都做得那么好吃。何为?想必老先生将一颗心都扑上去了。

人活着,总要有所爱,有所信。美食里,见小宇宙,更有大乾坤。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