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笔记】舌尖上的春天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14 09:53:44

张炎琴

“吃春”,是民间迎春的风俗,也被称为“嚼春”。春天是令人欢愉的季节,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味觉盛宴。“试寻野菜炊饭香”,春日人们忙着外出赏春时,也开始惦记“吃春”了。

“吃了荠菜,百蔬不鲜”。当春暖花开之时,小小的荠菜是春天的馈赠,它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田间地头,默默地散发着诱人的芬芳随处可见。我拿着小竹篮,带着铲子到田间地头俯下身挖荠菜。挖回的荠菜,母亲择去黄叶杂草,清水洗净,再入锅焯,滤水,剁碎,调入盐、味精、葱花、姜末,最后切碎的小蒜,盘好馅儿,便和面擀皮包饺子。吃着母亲包的荠菜饺,便想起儿歌“荠菜包饺子,我陪奶奶对脸吃……”咬一口,满口荠菜的新鲜清香,细细品味,荠菜饺子里是亲情和春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荠菜的味道,连范仲淹都念念不忘。范仲淹少时家贫,荠菜充饥,认为它是无上美味。长大后忆起荠菜,他写《荠赋》里充满感激:“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徵。”小时候吃荠菜的感觉,如丝竹弦乐,其味无穷,萦绕一生。还有苏轼也深爱荠菜“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称它为“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在贬官外放时,旱情种菜不生,苏轼去麦田边挖荠菜,他用荠菜、黄豆和粳米一起煮粥,称为东坡羹,夸它“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当鲜嫩的竹笋破土而出,剥去黄色的外衣,把笋肉切片焯水,凉拌,煎炒,炖汤,味道鲜美,入口爽脆。春笋鲜脆细嫩,入菜荤素百搭,怎么烹饪都好吃。在嘉兴,春笋与土步鱼、咸肉“混搭”,烹饪出鲜上加鲜的“江南一绝”蒸三宝;在衢州,春笋切片与腊肉、辣椒一起下锅,爆炒出春笋腊肉,堪称一绝;在绍兴,春笋与鳜鱼、虾滑等多种食材,烹饪出“春季头牌”绍八珍,让人回味无穷。古人食笋佳话流传,清初美食家李渔,他夸赞春笋“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笋之美味,清、洁、香馥、松脆,倘若与肉同煮,人们定会先吃笋,而忘了吃肉呢!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给笋取名叫“傍林鲜”,竹笋盛时,扫叶子在林边煨熟,以刀剖食,笋至鲜至醇的滋味,无比美妙!

“二月韭芽芽,羡煞佛爷爷”。一场春雨过后,在春风细雨滋润下的韭菜绿油油一片,母亲便会割韭菜炒鸡蛋。虽是普通的家常菜,却入口清香,爽嫩可口。历代的文人墨客素爱它的那份嫩绿,鲜味,纷纷赋诗赞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他到友人家做客,那顿饭被杜甫写成了千古美食:韭菜清甜,黄米香糯的黄米饭,屋内香气扑鼻,屋外春雨氤氲。食欲美、人情美,生活的美好交织在春日的美食中。还有《齐南书》中写道:周颙隐居深山,文惠太子问他:“菜食何味最胜?”周颙回答:“春初韭菜,秋末晚菘”,菘为白菜,敢于将韭菜与白菜相提并论,足见其魅力无穷。

“莫愁客到无供给,家酝香浓野菜香。”春天生长的野菜们,散发着阵阵清香。“吃春”沿袭了千百年的民俗风情,它不仅是一种迎春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情趣。春天的野菜餐食如春天的景色一样,有着独特的诗意浪漫。我们一起品尝春天的味道,细细感受大自然的无尽馈赠,才不负春日好时节。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