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思政课教师杨建:搬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解困惑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3-25 16:25:39

坚守辅导员岗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19年,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辅导员杨建坚持“把辅导员当事业干、把学生当亲人看”,与46个班1648名学生相伴成长,为学生插上信仰的翅膀。多年来,他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30人报告团、安徽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首席专家,先后获得2022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

从当辅导员的第一天起,杨建就要求自己做到一周内认识所有学生,一个月内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每学期至少与每名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谈心。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杨建深入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深入交流,指导科技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培训学生干部,找学生谈心谈话,做好青年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一位王姓学生来自贫困山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基础不好,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杨建搬入学生宿舍,建立帮扶小组,和他同吃同住、一起看书、打球,聊学习、谈理想、话人生、解困惑,帮助他确立学习目标,鼓励他加入学生会。3个月的陪伴,让小王打开了心结,重新树立了信心和勇气。博士毕业后,面对众多高薪就业机会,小王选择像杨建一样成为一名辅导员。“我想像您一样成为一盏灯,去照亮别人。”

就业事关学生前途命运,杨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有机串联起大学四年教育,连续10年开展新生职业素质测评与学业规划指导,同时匹配学生各阶段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施策。

他创新就业对接形式,开创性举办“空中双选会”,为学生直播带岗。直播间里,杨老师手持简历、如数家珍,详细介绍自己学生的优势和特点。“这个学生错过了,你一定会后悔。”“我们这位同学真的很优秀,当了四年班长成绩也不错。”

他还购置支架、电源、补光灯等设备,联系相关部门解决网络全覆盖,将学院办公室、会议室打造成学生考研线上复试专用教室。

杨建连续5年获评安徽工业大学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他所在的学院考研录取率连续4年均超过46%,居全校第一,70%的学生被中科大、南大、东北大学、北科大等985、211高校录取。

用理论之光驱散成长迷雾

用理论之光驱散成长迷雾,2017年11月,杨建入选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校园双巡’活动”全国30人报告团,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北等五个省(市)开展巡讲,线上线下覆盖青年学生超30万,打通了理论武装青年的“最后一公里”,让思政课伴随“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校园双巡’活动”走进了每一个有青年的地方。

“辅导员的思政课不仅是课堂上的45分钟,更是在日常教育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人引领更多人。”19年来,杨建所带班级荣获“全国先进班级集体”,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优秀典型。

杨建探索出一条培养人才成长的路径,发起成立了学院“创新创业试点班”,指导创办了“大学生创新发明协会”,开辟了工科学生“12345”(一个目标、两个社团、三步法、四个平台、五个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形成了“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能力、三年级重点组队练实战、四年级服务社会谋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训练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

截至目前,杨建连续举办18期试点班,学生的创意、设想达5万余条,授权专利460项,获批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50余项,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科技竞赛一等奖、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300余项。杨建团队《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驻村帮扶上好脱贫攻坚思政课

思政课不是“灌鸡汤”,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人的表率。将立德树人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2017年4月,杨建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成为安徽省第七批驻村帮扶干部,奔赴革命老区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红石岩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当起了大别山里的博士生村官,将论文写在扶贫一线,为上好脱贫攻坚思政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所有贫困户,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和致贫原因,为每户量身制定帮扶计划。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讲授“互联网+电商”知识,带领注册茶竹专业合作社,兴建竹木加工扶贫产业园……村集体经济从原先的0.8万元增长到50.6万元。2017年帮扶村实现“村出列,户脱贫”,2018年获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示范村、六安市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先锋集体。

脱贫攻坚的1500多天,杨建虽然身在扶贫一线,但他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学生,积极带领师生投身社会实践大课堂,经常利用周末给学生宣讲,讲述扶贫故事和农村的变化;利用寒暑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农村变化和进步;开展党支部结对,进行“线上一对一义务辅导”。他鼓励同学们“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成长,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在他的影响下,20余名学生选择去基层就业。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