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我的理财故事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4-07 11:19:22

天天守着零钱通

·钱红丽

几年前,当我流露出对于自己风雨飘摇的晚年生活的苦闷时,同事云淡风轻一句:谁靠退休金活呢,你平时就要学会理财啊……

就她这一句,也不曾点醒我。想着都是工薪阶层,各人能有多少积蓄用来理财呢?买一点基金,于我则是天花板级别的大胆行为了。多年过生,还都是亏损状态。

同事大约属骨灰级股票玩家,具体哪一年入市的,已不可考。她的杀伐决断力非常人可比一一卖掉市中心仅有的一套学区房,款项全部投入股市,仅去年那样的复杂形势下,静守唯一一支股票,一年后,飘红的数字是我七年的工资数额。

同事目前租房而居,但她表现出的理财胆魄无人可及,注定是拥有大平层的人生。

一日日,在她的感召下,我不得审慎思考起自己的后路,核心宗旨不外乎围绕“晚年如何过得体面”而进行。但,扪心自问,我何以承受得起卖房跳入股市这一千里走单骑的高风险行为?至今,连手机各项功能都研究不透的人,何谈炒股?一个亲戚一时冲动,将家庭所有积蓄全部投入股市,亏掉三分之二后,竟怀着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疯狂借钱填充,差点将一个四囗之家毁掉。

有一朋友先生为某银行高管。一日,终于克服掉谈钱羞耻心理,虚心向朋友请教,让问问她先生,目前有哪些安全有效且低风险的货币增值途径。

不愧为资深金融专家,朋友先生一二三明白晓畅写出数种针对我这种极度保守型人的理财建议。

我逐一照做以后,又还总是按捺不住蠢蠢欲动之心。一个早晨,当拧着一斤海水虾从超市岀来,我鬼使神差拐进某国有银行,逮着一名客户经理单刀直入,表示想换点美刀的愿望。人家问,是孩子要留学吗?我说,用来储蓄。这名姿容美丽的女性大抵一眼辩识出我的无知,肝胆相照地对我普及了外汇知识,并提醒,美元利息虽然高于人民币,但,其间的汇率震荡也大,前后汇率差导致的缩水,甚至比不上定存人民币划算。最后,善良的她指路我去另一美元利息更高的合资银行,适当换一点美元。

多年前,最惧怕两件事:寄快递,上银行。如今,鉴于当下现实,不得不将“去银行”这一恐惧克服掉。

前互联网时代,各银行不曾开发手机APP,存钱什么的业务,必须亲自前往排号等待。每遇此情此景,我必烦躁抓马,故,去银行的次数以年记。每年年底,才去一次,将工资卡上的一年工资总和归整一处定存起来。一次,银行大姐替我这种懒散行为可惜,她热心递过一本针对中老年人的理财册页,建议我勤跑银行,且丢下一句行话:你不理财,财就不理你!

十余年前,尚觉年轻的我,听闻“中老年”这几个字,深觉被冒犯一一仿佛“老”成为一种罪过。在少女时代便觉人活到三十岁就很不堪了。当年的我糊涂至极,面对金融专业人士的劝诫,也不曾及时醒悟,要么,账户上起码也会多出一个零来。

回头说换得的这一点美金,到期后,经由三番五次验算出,确乎与那位银行小姐姐所预言的,并非比存人民币划算多少。况且搭进去的时间成本,都不曾算在内了。

如今,我隔三差五打开银行APP,但凡户头上冒出几百元,立即转去零钱通,且习惯翻翻零钱通的当日利息到账数目。看着逐日增长的五六元,简直莫大讽刺。究竟是怎样的人生历经彻底改变了我,连五六元的进项也不愿错过了。

最安全的理财是国泰民安

·风举荷

有没有听过一句广告语: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彩蛋:你一理财,财离开你。

作为一棵肥壮的韭菜,我证明,后半句才是至理名言。

我是个中学时代数学长年徘徊在五六十分的学渣,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开始“理财”。

我的理财之路开启得非常早,刚上班拿工资,就被柜员阿姨“忽悠”入局了。

二十年前,还没有p2p、基金、债券这些玲琅满目的理财产品,连从存折取现金都需要排队上柜台,结果那位柜员阿姨皱着眉头看了看我的存折,一幅很不满意的样子,“小姑娘不要天天乱花钱呀,你买新出的积存金业务吧,每个月存两克金子钱,以后可以直接拿金条,也可以直接拿现金。”

我傻乎乎问她:“我为什么要买这个?”

她笑嘻嘻地答:“你工资又不高,随便买两件衣服就没了,没得花就不会买,而且你们年轻,穿什么都漂亮。”

总之被她成功唬住,真买了那款积存金产品。

我是2006年开始买的,当时一个月基础工资只有980,每月2克金子要扣300,尚能承受。到2011年左右,每月积存金已经冲到了600,当时还沾沾自喜,觉得理财翻倍;惨剧来了,2014年开始金价一路狂跌,撑到2015年,因小朋友上幼儿园需用钱,就跑去银行兑付了。

更精彩的来了!现场没一个人听说过这个产品……从大堂到柜员到小行长,没一个人听过这个产品!难道我要经历真人版黄金大劫案?!

后来,行里打电话给支行,查半天才抱歉地说,有的有的,没丢没丢。

就这个细节,让我对这家国有大行大为震撼,于是一把把那点积存金全兑付了。

我刚查了一下今天的金价,513.50/克。如果那点金子攒到现在的话……

其实也没几个钱,因为买的太少,哈哈哈。

第二次是主动理财,是我进军股市了!

我有个师兄,是我们圈里的“神话”人物,靠炒股买了一套房换了一辆车。前几年终于攒了点小私房钱,于是跟他软磨硬泡,被考察了很久的人品,终于答应带我上车。

然后YQ爆发了;再后来股市每天都在守卫3000点、2900、2800;更糟的是,赛道变了……目前,我正与师兄一同站岗在凌烈寒风中。

有时在想,这家该死的公司还不如像獐子岛一样,就说扇贝都游走了,让我们死心。为什么每次补仓都是高位,好像在表演一首歌叫《下坠》。

师兄天天安慰我,不卖不亏,咱就坐等他们破产!

我现在总算明白了,理财这事,要不有规模效应,要不敢于玩杠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单纯靠存钱理财获利,利息还跑不过通胀和风险。就算有胆又有钱,其实也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而且就算那些身经百战财富自由的人,不也有各种爆雷等着他们嘛。

小韭菜有小剪刀,大韭菜有大铡刀,各有各的“刑具”等着“伺候”呢。哈哈,我真是心理阴暗。

有一位财经学家说的非常好,经济活动本就是人类社会的集体行为。

一个人发财,或许和天时地利有关,也许和科技发展有关,但对咱普通百姓来说,最安全的理财,其实是国泰民安啊。

理财不如存款

·南窗

钱老师说做一期理财的策划,我说可以……这些年来,大家踩过各种各样理财的坑想必已经很丰富了,写出来都是泪……

我大学专业学的经济学,毕业后转行干了媒体,但师友们大多还在金融行当。算起来,我投资理财也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搞过的品种不可谓不丰富,从理财到基金,从私募到城投,乃至红极一时的P2P、纸黄金,我都陆陆续续有所“涉猎”。从长期来看,得益于时代红利和运气好,没有亏损。但是在单个投资上,所走过的路可谓非常曲折……

P2P早就被扫进时代的垃圾堆,也是无数人的血泪。但不少人应该还记得其盛行时,高达12%甚至18%的收益率,吸引了多少人入局……周期短,没有额度限制,每日显示收益,彼时,身边甚至有熟识的人通过消费贷投入P2P。有人全身而退挣了钱,有人则在最后一班船上没能下来。

基金曾是前两年的宠儿,彼时千亿基金经理甚至拥有明星般的待遇,有自己的粉丝团体……但投资是很残酷的东西,大热必死,过高的估值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而操控一个小体量的盘,和上百亿千亿的资金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杀疯了”的资金哪里会考虑那么多?买涨不买跌是市场永恒的命题。当年入局的人,很多人的资金已深埋快两年。算算自己,虽然也曾在20年和21年挣了一些钱,之后又狠狠填回去一部分。好在止损及时,平均到年度去并没有亏。退场之后反省自己,明明已拿到了超额收益,为什么不能及时退出?贪婪是永恒的罪恶。

我有些大学老师是投资高手,身边的同学很多在业内也很知名了。七八年前一次聚会中,我请教我那位财务高度自由的老师,现在到底买什么好?

老师告诉我四个字:定期存款。

我觉得他在开玩笑。当时我还年轻,精力旺盛,就连能薅一把羊毛的逆回购都不放过。炒纸黄金,有一次做多,但偏偏是空,空到了每克226元。我在240元左右割肉出场,从此再也不碰纸黄金。这半年,黄金大热,我看着纷纷入场的年轻玩家,脑海里莫名其妙就浮现出《银翼杀手》中的台词: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但这些,在股市里都不算事。这一点我谨遵了我一个朋友对我的劝导:不玩场内。

场内确实不适合我。同学群里有个从五十万资金一度玩到两千万的牛人,不过,这三年我都没在群里见过他说话了。

即使银行存款,其实也遵循着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原则,大行利率低,而广大的网络银行、村镇银行的利率能高出一两个点。五年前,某知名平台控股的一家位于东北的网络银行,甚至给出了6个点五年期的惊天利率……如果当年存入,这笔钱刚好是今年到期。而今年,眼见五年期利率只有2个点了。

跟钱打交道的过程是最好的修炼。只有在面对真实的金钱和收益时,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贪婪、恐惧、追涨杀跌、患得患失。面对过诱惑和欲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调整自己。潮涨潮落。这两年,眼见得各种潮水退去,各种超额收益已不再有,其实这未尝不是好事。风险需要出清,估值需要修复,而一切需要时间。

“财不理你”有时是一种幸运

·大虫

说起理财,细数自己的历史也算文明古国了。

当然,首先得扩大理财这个概念的外延。

比如,小学时废纸在孩子们之间也是一种硬通货。夏天的中午,有同学用纳鞋底线拴着盐水瓶从水井中打上来一瓶清冽的井水带到学校。一张纸可以喝上一两口,一瓶水能挣到十几张纸,这就是一种理财。

虽然我没挣到这笔财产,但是我忍住了喝水的欲望(根本原因是我没有多余的废纸),节流权当开源,勉强也算理财吧。

还有,三年级那年春节,我收到爷爷的五毛钱压岁钱。眼看元宵节一过就要开学,父母连哄带压要没收这笔钱,说是要用来填补我的学费。我顶住压力将这笔巨款多焐了两天,精神上的利息可观,也能算一次成功的理财。

还是三年级,那年暑假我靠着洗碗从爷爷手里挣来了三毛八分钱,印象中这笔钱后来都被我换成了美味的冰棍。这种劳动报酬按理说不能算理财,但是考虑到年龄还小,可以放宽认定标准。

类似的理财事件还有不少。

但是如果把外延缩小,不用严格的、就用正常的标准来衡量,上述事件都不能算理财。那么,我的理财史可能就要从文明古国缩水成新加坡了。

我真正的理财可能是从存硬币开始的。我刚上班的时候,大家花钱普遍是用现金,刷卡都不多。那时候我的理财意识就是存钱,但又实在没有多余的钱存,于是就盯上了用现金时找回来的硬币。把硬币扔在一个抽屉里,过段时间攒够十几个了,就到银行存进活期存折。可惜,攒了好几个月,存到五十几块钱的时候,不记得因为什么事,这笔钱就被取出来用掉了。第一次理财宣告夭折。

后来,我就放弃理财了。工资打到卡里,需要用多少就去取,剩下的就躺在活期账户里,算是被动理财吧。我觉得,我这辈子的理财之路大概就是这样走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八个字:“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八个字当时给我带来的冲击,大概不亚于血气方刚的林平之面对“欲练神功,引刀自宫”八个字时的感受。

我终于找到了我没有发财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不理财”,我开始在心里琢磨要让财理我,必须的。

2015年11月1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我在手机上开通了证券账户,雄心勃勃地开启了我的股神生涯。可惜我没选对日子,11月11日,当时正处在从“光棍节”换名“剁手节”的过程中。但不管是“光棍”还是“剁手”,都暗示了我的黯淡结局。

我选了几支股票,盯了几天,觉得已经从它们的涨跌中把握住了趋势,瞅准它们下探时果断买入。然后就是不断盯盘,跌的时候心中祈祷赶快涨回来,涨的时候万般纠结于落袋为安还是等待更大获利。

我投入的不多,也就5万块钱,分布在三四支股票中。常常是每支股票获利三四百元,我就抛售了,断断续续大概获利了两千多。我心中沾沾自喜,觉得就要积水为海了。

可惜,就像合肥话民歌《挖芋头》中唱的,“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几支股票突然掉头向下。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回来原价,中途也割肉换过股,但又掉进了新的坑。最后我的耐心实在不够用了,而且担心更大的亏损,终于在2017年1月17日清仓。算下来,除了吐完原来的获利,又赔了五千多。

股票清仓后,我又回到被动理财的状态。但是再听到人谈股票,我心中已经有了暗自骄傲的资本:“我也是为祖国证券市场做过贡献的人啊。”

股神没当成,但我对“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八个字的理解深入了:千万别凭着热情去理财,“财不理你”有时也是一种幸运,因为不理你的意思不只意味着不会照顾你,也包括不会霸凌你。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