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母亲节前夕,在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新民村,孔祥胜和妹妹们回家,看望二妈朱守珍和二爷孔凡树。“我们在家好得很,你们在外工作要注意,不要操心我们。”朱守珍开心地嗔怪着孩子们。37年前,丈夫的大哥去世,大嫂重新组建家庭,朱守珍就把四名年幼的侄儿侄女领回家,送他们上学,为他们洗衣做饭,视如己出,两名年幼的亲生儿子跟着堂哥堂姐一起长大,亦不觉有区别,一起跟着喊父母“二妈”“二爷”。
拆掉草墙 她将侄儿侄女纳入羽下
今年61周岁的朱守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小时候一场持续高烧,她失去了右手,1985年,她嫁给了同乡青年孔凡树。
1987年,丈夫的大哥因食道癌去世,朱守珍和丈夫至今还记得,大哥重病时喊他们过去,希望他们以后能对四个孩子照顾一二。大哥去世一年后,朱守珍从娘家回来时,发现大嫂悄悄走了,四个孩子茫然地站在门口。
最大的孩子孔祥胜当年13岁,最小的妹妹孔祥秀才3岁。孔祥胜白天上学,放学回来手忙脚乱地给妹妹们做饭。“别人家的孩子回来,父母饭都做好了,他这么小,回来还做饭做家务,我看着特别心疼。”朱守珍和丈夫商量了一下,拆掉了两家房子之间的一堵麻杆草墙,领回了侄儿侄女,两家并一家,四个孩子有了新家。那一年,她自己的大儿子才一周岁,正牙牙学语。
“当时的心情,至今还记得。我们每天傍晚眼巴巴地在门口,等妈妈回家,一直等到天黑,很害怕。”孔祥云排行老二,是最大的妹妹。几天后,和二妈家之间的墙拆了,看着二妈招呼他们吃饭,安顿房间,她忽然就心安了。
孔祥胜说,拆墙的那一刻,在他心中,二妈就是亲妈。
不怕苦累 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领回了年幼的侄儿侄女们,很快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出生,6个孩子需要抚养,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朱守珍和丈夫肩上的担子很重。
孔祥云还记得,每天早上二妈先起来,为他们做好早饭,等他们上学后,再匆忙下地忙农活,中午又跑回家做午饭。“就没见她歇过。”孔祥云至今还在检讨:如果我们当年再懂事一点,二妈是不是就不用那么累。
生活再困难,朱守珍也坚持让孩子们上学,不论怎么省吃俭用,到了开学时总是一家人最困窘的时候,朱守珍夫妇到处借钱借米。“邻居们都很好,家家都不富裕,但是都伸一把手,挤点钱给我们。”抚养四名侄儿侄女的朱守珍,在村里很受尊敬,大家都是尽量帮一把。
孩子多,又是调皮的年纪,衣服经常破洞,亲戚邻居家的孩子衣服小了,都送过来给他们穿。
一年也吃不到几次肉,看孩子们馋了,孔凡树去买最便宜的油渣,回来用油渣做粉蒸肉。“他们俩一口都不吃,全部留给我们。”孔祥胜一直认为,“如果没有我们四个人,二爷二妈肯定轻松很多。”
朱守珍则觉得:“孩子们跟着我们,也吃了不少苦。”除了老二孔祥云,5个孩子都读到中学,朱守珍还是有遗憾:要是都能去上学就好了。
朱守珍说,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就想他们兄妹几个能在一起。”也有人要来收养侄女,朱守珍和丈夫全部拒绝了。
不动声色 堂弟也跟着喊亲妈“二妈”
“二妈从来不说要怎么对我们好,不说要如何不偏心,她只是默默地细心地照顾我们,一直把我们当亲生的孩子,不区别对待。”孔祥秀3岁起就由二妈照料,她说二妈就是她的亲妈,“把我们养大,二妈累弯了腰。”
朱守珍回娘家,会把侄儿侄女们带上,不分彼此。侄儿侄女们过去了,也会一起喊姨妈舅舅,“姨妈舅舅都非常好。”孔祥胜说,舅舅包红包买礼物给他们,都是6份,一个都不少。
由于右手残疾,朱守珍做不了针线,更没法纳鞋底做鞋,6个孩子的鞋子都是姨妈做的,“过年一样穿新衣新鞋,我们的鞋子都是姨妈做好送过来。”
孔祥波与孔祥思是朱守珍的亲生儿子,自小和堂哥堂姐们一起打打闹闹,一起罚站,一起长大,一起喊自己的父母“二爷”“二妈”。
朱守珍和丈夫也从未要儿子改口。
子侄反哺 “从头到脚”都是孩子买的
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一大家28口人。逢年过节,孩子们都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聚在一起,为“二爷”“二妈”做饭洗碗做家务。
三个侄女给二妈买了一条金项链,朱守珍珍藏了十多年,一直不舍得戴。
“孩子们都特别好,细心体贴,女婿儿媳妇都和自家孩子一样。”朱守珍告诉记者,上衣是老二买的,裤子是老三买的,鞋子是老四买的,“从头到脚,都是他们买的,不让买,非要买!老大每次回来都要给钱,我们现在也不缺钱,不能要孩子们的钱。”
孔祥云婚后第一天,就是和丈夫一起给二妈二爷买衣服。“我爱人特喜欢二爷二妈,每次都要跟着回来。”前不久,孔祥云爱人打电话过来,说要买点肉送过来,听到岳母说胳膊不舒服,立即开车来接上老人家去了医院,“我说等第二天,他说等什么,就现在。”
孔祥云说,在她心中,二妈是“天下第一好”的妈妈。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通讯员 曹文艳 徐为军 孙雨静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