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派河边的小村庄里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5-20 10:07:52

隐藏于安徽肥西派河岸边的土墩深处,神秘的铜器群为何突现?它们是否揭示了夏朝落幕后的踪迹?这座区区2000多平方米的小遗址,为何能引来全国考古大咖的关注?它为何又能入围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评选20强名单?静默的遗址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第三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来到合肥一中包河分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秦让平带领大家通过无声的线索,解开历史风暴中的“派河疑云”。活动现场,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抢答。作为历史学科的他们第一次如此感受到历史更加趣味的一面。

疑点一:三官庙遗址是怎么发现的?

尘封3500多年的遗址,兵火涂炭下的土地,盛开出历史的美丽花朵,在江淮的大地上摇曳生姿,这就是肥西三官庙遗址,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强名单。秦让平带领同学们探秘江淮之间的夏代遗踪:肥西三官庙遗址,讲述派河那个小村庄的故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官庙遗址是怎么发现的吗?为什么要发掘?”活动开始,秦让平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大屏幕上的一张图,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这是引江济淮工程的施工现场图。

据了解,该遗址是在前期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2018年夏天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开展,为了配合大型工程建设,一场考古抢救性发掘迅速展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从2018年7月对肥西三官庙遗址开始发掘,到2019年12月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历时500多天,共发掘面积2100多平方米。

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三官庙遗址这个不起眼的小聚落,竟埋藏着非常重要的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发掘初期出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还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南北2处房屋遗址。通过陶器的器型与碳十四鉴定,专家们判断出了三官庙是距今约3500多年前的夏商之际聚落遗址。

疑点二: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秦让平介绍说:这个遗址出土的遗物特别丰富,其中石器和陶纺轮的数量是最多的。出土各类石器有200多件,陶纺轮也有将近100件。其他可复原的陶器,比如说鼎、罐、豆、缸、鬶、陶、爵等,这些陶器目前也达到了几十件。这些不包括后期我们可以继续修复的。这个遗址目前出土的遗物数量,已经超过了我省过去已经发表的,这一时期其他各个遗址点陶器数量的总和。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小遗址上出土了一批青铜器,总共有18件。器型以兵器为主,包括有铜箭镞、铜戈、铜戚、铜钺等。也有一些类似于礼仪用器的,比如说:铜铃、铜弯形器,还有一些装饰精美的铜器残片。我们出土的铜铃的造型,和之前在肥西县大墩子遗址出土的、现在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的一件铜铃非常相似,也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舌铜铃”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秦让平介绍,三官庙遗址还发现了一批特殊的遗迹现象。保存比较完整的两处房址,都有红烧土地面,还残存有十到三十厘米高的墙壁。遗址北部的房址,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居室、门道、隔墙,居室内和门道中都有陶器原地放置,门道内的大陶缸略倾斜,好像还盛着主人从河里打回来的水。居室内的地面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具人的骨骼,卧倒在地。南部的房址内有磨石和陶器,屋外的平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成堆放置的陶器组,被上方的土层覆盖。

这时,屏幕中出现一幅图片,地面上有一些碳化的颗粒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农作物!”“稻子!”在座的同学接二连三地答道。“这两处是植物的堆积物,可分辨的以稻米为主,都已经碳化呈黑色。”秦让平介绍道。

疑点三:兵器为何出现变形或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铜器里面的兵器,比如说铜戈,有相当一部分出土时,我们发现它有变形的现象。有的是弯折了,有的是断裂了,或者是扭曲,其中一件铜戈的刃部,我们目前观察有一个被尖状物强烈冲击出来的凹窝。

兵器为何出现变形或断裂,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了解开这些谜团,在发掘接近尾声时,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了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夏商周考古领域的十几位顶级专家,对三官庙遗址的发现进行论证和解读。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肥西三官庙遗址入围20强。秦让平说:三官庙遗址的发现,是当年(夏商周)三代考古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同时,三官庙遗址也是南方江淮地区早商时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三官庙遗址的发掘,它还揭开了江淮地区夏商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三官庙,这处曾经森林蓊郁的小台墩,如今已经拂去历史的尘埃,以惊人和惊艳的发现,带我们穿越到远古先民的农耕生活。溯回了第一王朝的兴衰风云,领略到青铜沧桑的远古神韵,再现出兵火涂炭的惨烈图景。它也将惊心动魄的猜想,扑朔迷离的谜团,留给未来更多的探索与解密者。

述说文物故事“圈粉”青少年

精彩的分享激发了现场同学们对考古和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答题,热情提问,现场气氛火爆。

合肥一中包河分校高二(8)班学生谈飞扬告诉记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考古发掘更好地了解历史,这场讲座激发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希望我以后也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学生蔡欣冉说:“通过这次讲座对考古学有更具体、更深入地了解,之前逛博物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以后再去博物馆,会更多地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特点和当时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合肥一中包河分校历史学科主任赵昕说:“考古学涉及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神秘又令学生们向往的领域,今天的这个活动搭建了一个穿越古今的桥梁,让同学们收获历史知识,体验考古魅力,同时也感受到先祖的智慧和荣光。‘考古可以知今’,通过学习对今后的生活和发展也是一个指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 王素英 武鹏 周梅 任逸玮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