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合肥市包河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撑起护“未”法治蓝天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雨 分享到 2024-06-04 12:00:32

开庭前允许未成年被告人父母“温情陪护”,判决后对未成年人持续回访帮教,诉调对接化解家庭矛盾,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下称“包河法院未审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延伸司法服务,加大妇女儿童权益司法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体系。该庭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扩大未成年人保护“朋友圈”

合肥市包河区法院的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始于1992年,该院在刑事审判庭设立了少年合议庭,后于2006年集中管辖合肥市所属各市辖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2008年,该院成立独立建制的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2018年,集中管辖合肥市所属各区县市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020年,将家事案件纳入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的受案范围。2021年,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等诉讼案件,统归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审理,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未成年人诉讼案件权益保护体系。

包河法院未审庭积极探索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全方位、全流程做好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工作。该庭主动转变司法理念,确立以“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为核心的制度理念,将未成年人权益类型化,对涉少案件当事人的保护从身份利益、财产利益延伸到人格利益、安全利益和情感利益,实现从以“案”件类型为中心的工作思路转换到以未成年“人”为中心的思路上来。

该庭严厉惩治暴力犯罪,从严打击成年人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从业禁止令制度。始终秉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司法理念,落实圆桌审判等特色制度,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犯罪记录封存,持续延伸判后帮扶帮教、家庭教育指导,最大限度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同时,该庭积极扩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朋友圈”,不断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加强与检察、妇联、团委等部门协作配合,成立全国首个“未成年人社会疗愈团”,并设立“心灵驿站”、“涉未成年人案件法律工作站”,推动组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联盟。加强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心理疏导与困难帮扶,实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全方位保护。

推动家事纠纷实质性化解

包河法院未审庭始终坚持以家庭为本位的裁判理念和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审判原则,不断延伸家事审判“诊断、修复、治愈”作用,推动实现家庭和谐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基层社会治理“多赢”效应。

该庭立足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弘扬“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的包公调解文化精髓,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判始终,创设以“和”为中心的家事审判品牌。设立家事调解室,选派经验丰富、擅长处理家事案件的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在诉前调解中适当引入家事调查、心理辅导等手段,形成婚姻辅导、心理疏导、家事纠纷调解一站式服务,用非诉方式化解家事纠纷。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强化家庭监护责任,提升家庭教育能力,该院联合妇联、检察院、关工委设立了全省首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对离婚案件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该庭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对审理中发现的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等问题,随案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单》《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指导令》,引导家长自觉履行监护职责,充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引导父母认识并改正自己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切实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让法治教育宣传落地有声

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宣传是法院肩负的一份重要的社会责任。为积极培育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包河法院未审庭与院团支部合作成立“法润绿禾”法律宣讲团,与辖区学校常态化合作开展“法院开放日”“十四岁青年礼”“我的成年日”等活动。

2024年3月5日,包河法院联合万年埠街道在万慈小学成立“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该院副院长沈昊被聘为该校的法治副校长,为推进未成年人常态化普法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再添新平台、新阵地。

基地建成后,包河法院与该校紧密开展一系列法治宣传活动,根据学校的普法需求,开展主题为“人身安全保护”“反对校园暴力”普法宣传讲座。同时,法治副校长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法治教育活动,为模拟法庭脚本提出创作意见、提供实际案例分享等,不断总结和提炼普法宣传工作的优秀经验和做法。

“学校和课堂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以校园为主要载体,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将法治精神厚植到学生心中。”沈昊介绍称,通过在合作学校成立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并派驻法治副校长,有利于院校在广泛合作、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让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地有声。

包河法院未审庭将继续加强少年家事审判制度创新,努力在关爱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化解家事矛盾纠纷等方面下功夫,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程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