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2.9% 提升1.1个百分点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6-05 17:17:11

2023年我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2.9%,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全省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6月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3年安徽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我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去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实现“双改善”,在全国均提升2个位次,改善幅度均居全国第七,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3.1%,连续4年超过90%。

6项指标均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23年,全省空气质量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2项指标同比下降,2项指标同比持平,2项指标同比上升。”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介绍,去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3%,O3浓度1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SO2年均浓度7微克/立方米、CO浓度0.9毫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年均浓度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7%,NO2年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

据统计,2023年我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2.9%,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15市出现重污染天,累计为54天,同比增加26天。

“我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实现‘双改善’,在全国均提升2个位次,改善幅度均居全国第七。”贾良清介绍,我省地表水环境质量也持续改善,去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三;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得到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状况、声环境质量均保持稳定;辐射环境质量处于正常水平;生态质量总体良好。

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3.1%,连续4年超过90%。

长江淮河新安江干流水质均为优

去年我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优。监测的210条河流、73个湖泊水库共401个断面中,Ⅰ—Ⅲ类断面占90.3%,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Ⅳ类断面占9.7%,无Ⅴ类和劣Ⅴ类断面。

其中长江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20个断面均为Ⅱ类;淮河干流水质为优,13个断面中有5个水质为Ⅱ类、8个为Ⅲ类;新安江干流水质状况为优,2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

巢湖全湖及东、西半湖水质类别均持续为Ⅳ类,均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为优,监测的38条河流中,7条水质优、30条良好、1条轻度污染。

去年我省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102个国考点位水质以Ⅳ类及以上为主。设区市的44个水源地中,有40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84个水源地中,有75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均同比持平。

2023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值为64.12,生态质量为“二类”,同比基本稳定。其中,宣城、池州、安庆和黄山4市生态质量为“一类”,合肥、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和铜陵8市为“二类”,淮北、亳州、宿州和阜阳4市为“三类”。

累计整改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问题54255个

近年来,持续开展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去年以来我省开展了餐饮油烟、噪声、恶臭异味等专项整治,截至4月底,全省累计排查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问题55521个,整改完成54255个。

“我们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企业选址、行业标准执行,探索编制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指导督促合肥、蚌埠、淮南等市建设餐饮油烟整治‘绿岛’项目。”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严忠屏介绍,我省划定16个地市、59个县(区)声功能区,布设、核定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85个,实现有效预警、及时感知。并紧盯恶臭异味问题,对露天焚烧等6个方面异味扰民问题重点排查,加强小微企业等重点排放单位的有机废气治理。

新污染物治理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严忠屏介绍,我省已完成两轮全省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对3823家企业、1838种化学物质开展了环境基本信息调查,摸清全省40种重点关注的化学物质和9种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使用情况。

贾良清介绍,我省对14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其中,2023年底淘汰8种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包括社会关注度高,曾用于生产学生书包、儿童玩具等的短链氯化石蜡等。

到“十四五”末逐步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与举措纳入美丽安徽和生态强省工作任务。

“我省已开展编制印发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方案和指南,启动以大别山、黄山—怀玉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的23个县区调查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末逐步摸清全省生物多样性家底。”严忠屏介绍,目前,歙县和潜山市2个试点县(市)已完成调查中期评估,黄山市、池州市等多地发现“生态试纸”中华秋沙鸭。

据介绍,目前我省大力推动监测体系建设,布设410个生态质量监测样地,覆盖全省森林、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其中安徽大别山(森林)生态质量监测站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生态监测网络逐步完善。

我省还推进生物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助推生态“红利”转变为民生福利。如岳西县围绕“岳西茭白”“岳西黑猪”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霍山县探索出“一斛”“一茶”“一水”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据介绍,下一步,省生态环境厅将编制安徽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我省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提高数据质量意识,健全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近年来,全省共查处弄虚作假案件76起(涉及61家社会监测机构,2家为省外机构),其中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0起。

贾良清介绍,我省生态环境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互相通报机构基数、监督检查和处理结果。“省生态环境厅倡议并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社会监测机构环境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初步形成。”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