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句承诺,他辗转40余载只为给21名烈士“正名”,走遍郎溪县姚村每一个角落,他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践行着“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他是郎溪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臧永元。
为一句承诺踏上“正名”之路
1941年5月,臧永元出生在安徽省郎溪县姚村乡。小时候的臧永元常常跟在长辈后面,听他们讲述姚村暴动的故事。1930年夏天,郎溪县姚村乡农民赤卫队高举镰刀斧头,发起一场暴动,创建了郎溪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姚村苏维埃政府。
姚村有不少先辈在暴动中牺牲。“我母亲是牺牲队员熊恩才的遗孀,我的三哥熊传富是他的遗腹子。”
1975年,臧永元从部队转业回郎溪工作后,母亲多次嘱咐他帮熊恩才申报烈士身份。
怀着对母亲许下的承诺,对革命先辈的敬意,臧永元做出了一个决定:不管过去多少年,都要为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留名”!
1979年5月,臧永元正式踏上长达40多年的漫漫追寻路。
“正名”,首先要确定所有牺牲的姚村赤卫队员的姓名。臧永元发现,可用的资料十分有限。他根据母亲的回忆,走遍了姚村的每一个角落,最终确认有21人在姚村苏维埃政权建立前后牺牲并确定了他们的姓名。
半生追寻为21名烈士成功“正名”
1981年,臧永元将调查收集的21人的材料,上报到郎溪县民政局和省民政厅。然而,因为缺少认定资料,第一次申报并没有成功。
1982年,赤卫队员遗属张清福在自家老宅的墙缝中,发现了一份当年赤卫队开会人员的名单。他找到臧永元,两人将这份珍贵的资料交到郎溪县党史办,相关资料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1年退休之后,臧永元更是将全部精力放在追寻之路上。2011年,他完善相关材料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申报,但由于年代太久远,依旧没能等到好消息。
几次申报不成,他没有放弃,一遍遍到档案馆、纪念馆查阅史料。
2013年,臧永元和一批赤卫队员遗属商量后决定,第三次先申报当地党史资料记载较完整的8位赤卫队员。2014年5月20日,他们收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追认陈建富等八名同志为烈士的批复》。
8位革命烈士终得“正名”。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臧永元给自己、给烈士们的承诺。之后,臧永元继续为其他13位烈士奔走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知情人士相继去世,申报之路越来越难。
2014年臧永元患上了糖尿病和心脏病,先后做了3次搭桥手术。家人担心臧永元的身体,劝他量力而行,但臧永元始终没有放弃。他根据翻阅的历史资料和走访记录,先后整理了100多本“追寻笔记”。
2020年,郎溪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根据臧永元提供的资料,对郎溪姚村暴动进行了更深层地挖掘,出版了《郎溪暴动(续)》。最终,在当地的党史上,正式记录下了这13人的相关事迹。
令人激动的是,2021年11月,臧永元终于收到了对13位烈士追认的批复。
“一个都不能少,21名烈士终于可以安心长眠了!”回顾申报之路,臧永元眼中泛起了泪花。
如今,在“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展览馆内,21位烈士的姓名被一起刻在“岁月留痕睹物思人”展板的“英名录”上。每一个走进展馆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名字。
83岁高龄的臧永元依然精神矍铄,他经常到姚村苏维埃政府旧址,为参观者讲解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记得革命先辈们曾经的付出,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臧永元说道。
(殷超 洪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