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我省将指导黄山市加快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同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准备工作。同时加强徽文化保护传承,积极支持徽商主题相关博物馆建设。
“徽州文化圈”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为主体
黄山市地处长三角地区、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涵盖古徽州“一府六县”主要区域,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璀璨,拥有保存完整、数量极为丰富的传统聚落群。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胡玉珍提出“关于支持黄山市全域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省住建厅近日给予了回复。
据介绍,我省编制完成《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将徽学的历史文化价值纳入省域历史文化核心价值,突出了古徽州区域作为天人合一聚落营建和聚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杰出代表作用,彰显徽派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以重要文化廊道和线路为纽带,以历史文化遗存为依托,以全时空、全要素保护传承为目标,构建了“三区两圈、四轴六核”的安徽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总体格局,确定了以古徽州一府六县为主体的“徽州文化圈”,提出依托徽文化发展、传播重要通道,打造新安江文化轴。
多举措支持黄山创建全域历史文化名城
按照“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要求,我省支持黄山市持续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全域普查认定,积极申报纳入保护名录。2021年,黟县成功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4年4月20日,黄山市获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据统计,黄山市现有历史文化名城3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4个,历史建筑4103处,为全域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我省还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名城保护制度建设。省级层面重点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整治提升、历史建筑挂牌保护,以及保护规划编制完善等工作。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维修,保存状况和环境风貌得到显著改善。其中,黄山市各地在省级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项目,历史风貌片区整治提升等项目。宏村古建筑群、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黄山摩崖石刻群等69个文物修缮、三防项目等获得专项经费,实施了古村落古民居集中连片维修、安防消防工程。
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黄山市在省文旅厅的支持下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近2亿元用于非遗项目保护,设立了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并连续举办了六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在黎阳in巷景区组织徽州非遗购物节——区县专场系列活动,以古徽州地区非遗项目为依托,在旅游景区举办“徽州古城非遗夜市”系列活动。2020年,徽文化非遗研学之旅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安徽黄山:搭建非遗与景区深入合作平台”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叫响了黄山非遗“名片”,推动了保护区各项建设发展。另外,我省还强化课程建设和资源利用,支持高校打造《徽州文化》等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创编富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和优秀读本。
我省将积极支持徽商主题相关博物馆建设
按照计划,我省将支持黄山市持续推进全域名城申报及保护利用工作,指导黄山市加快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报批,同步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准备工作。同时指导休宁县、祁门县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活化利用工作,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管理机制,积极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有利条件。指导黄山市持续推进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依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全省传统村落文物资源调查,全面记录传统村落内文物的位置、年代、类型、价值、保存现状等信息,建立文物记录档案和文物资源数据库。
在加强徽文化保护传承方面,我省将积极支持徽商主题相关博物馆建设。在博物馆建设方案、展陈大纲制定方面给予支持,对讲解服务等人才培训给予指导。同时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力度,利用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乡贤馆、名人馆、图书室、文化馆和专题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旅游休闲服务场所。积极打造乡村文物主题游径,推出文物体验、研学、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另外,广泛开展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巡展巡演,持续推进徽文化进校园,指导黄山市建立区域内研学基地,鼓励和引导黄山市各校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