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旱情,科学研判旱情防御形势发展变化,分类施策、精细调度,通过“蓄引提调”四招,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全力保障淮河以北地区生产生活水源供给。记者6月17日从安徽省水利厅获悉,今年以来,沿淮五市已累计提水约3.1亿立方米,有效保障灌区夏种用水需求。目前,引江济淮工程也已启动新一轮调水。
蓄水引水提水,总蓄水量与常年同期持平
针对入汛后淮河流域降雨偏少、上游来量较小的实际,省水利厅通过科学研判水雨工情,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指导各地按照规定蓄水上限控制,尽可能多蓄水,为可能发生的旱情,千方百计增加水源保障。
截至6月16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及主要河湖库总蓄水量132.56亿立方米,与常年同期持平。全省大型水库蓄水53.77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多一成,其中淠史杭水库群总蓄水量26.73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多两成。湖泊总蓄水61.03亿立方米、与常年同期持平,其中沿淮湖泊蓄水量12.42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多一成。淮河干流蓄水量3.09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少两成,淮北支流蓄水量4.94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少一成。
抢抓前期水位高于内河水位的时机,省水利厅督促各地积极引外水补充内部蓄水,为保障生产生活供水提前储备水源。
自4月23日淠史杭灌区全面开灌以来,已累计通过大别山六大水库灌溉引水9.72亿立方米,完成栽插水稻面积约755万亩。调度开启怀洪新河何巷闸等自引淮河水约9666万立方米,切实保障了怀洪新河灌区内171万亩农作物用水需求。
今年以来,沿淮各地已累计通过开闸引水约7.2亿立方米,有效补充了沿淮内部河湖蓄水。
对外水条件较好而又具备工程条件的地区,全力开闸、开机引提外水;对没有工程条件的地区,通过架设临时泵站等措施抢提外水。通过分类施策,全力提水,千方百计地增补抗旱水源。
今年以来,沿淮五市已累计提水约3.1亿立方米。其中,茨淮新河灌区上桥抽水站自6月5日开机以来,已累计提水99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灌区夏种用水需求。
引江济淮启动新一轮调水
我省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的骨干支撑作用。6月12日,省水利厅召开引江济淮工程调水会商会,确定于当日启动新一轮调水工作,计划向淮河流域调水约8000万立方米,向淮河以北调水2000万立方米左右,全力应对当前旱情,强化民生保障。
据统计,自5月1日以来,通过引江济淮工程向蚌埠闸以上调水8660万立方米,其中从菜子湖引水3653万立方米;通过淮水北调工程经五河泵站引调淮河干流水量1616万立方米,最大程度减轻了干旱影响和损失。
即将入梅,严防旱涝急转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水量调度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实施。《预案》明确了水量应急调度组织指挥体系和预防预警等工作,重点提出了发生重大洪涝、干旱灾害、生态破坏事故等突发事件时,水量应急调度的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应急响应措施、调度权限和程序、响应结束条件,以及保障措施等,为实施引江济淮工程水量应急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我省即将进入梅雨期,省水利厅也已召开了水旱灾害防御专题研讨会议,强调务必迅速进入实战状态,加强预防预备,保持警惕警戒,全力以赴打好度汛攻坚战;同时密切关注沿淮淮北地区旱情,加强水利工程蓄、引、提、调,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全力保障夏种用水。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关注旱情变化,立足抗大旱、抗长旱,强化工程调度,在做好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等水源保障工作的同时,严密防范旱涝急转,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通讯员 郭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