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家提醒:洪灾时,这三类人群易患上传染病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6-24 16:14:50

6月19日入梅以来,安徽南部地区特别是黄山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部分区域灾情严重,多条街道泥沙淤积,部分村庄房屋受损。“洪灾时可通过不洁饮食、生活垃圾等导致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以及皮肤病等。”针对洪灾期间和灾后的疫情防控,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副主任护师穆燕提醒,0~5岁儿童、投身救灾的中青年人、老年人这三类易感人群,在洪水期间非常脆弱,更容易患上传染病。

洪灾后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皮肤病等

据介绍,根据灾后的传染病监测数据资料显示,1991年安徽省特大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后,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洪灾之后的传染病暴发甚至流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洪灾时易发生消化道传染病(霍乱、甲肝、戊肝、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肠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脑、麻疹、流感、感冒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血吸虫病、钩体病、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乙脑、疟疾等),皮肤病(湿疹、皮肤真菌感染等),红眼病等。

三类人群在洪灾时脆弱易患病

“洪灾时疾病会通过不洁的饮食、呼吸道及老鼠、蚊蝇、钉螺等虫媒传播。” 穆燕介绍,洪灾发生多起势急、波及范围广,饮用水源受到破坏、食品受到污染、居民临时安置点条件相对较差、生活垃圾及牲畜排泄物处置不及时、老鼠及蚊蝇密度增加,灾民及救灾人员由于疲劳紧张且饱受日晒雨淋导致免疫力降低等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穆燕提醒,不管是否身处灾区,下雨频繁的季节都该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特别是0~5岁儿童、投身救灾的中青年人、老年人这三类易感人群,在洪水期间非常脆弱,更容易患上传染病。

饮用纯净水不捞取水中漂浮动物

穆燕提醒,预防和避免灾后传染病,要保障安置点的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和生活卫生,个人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灾民安置点及救灾人员驻地最好选择在地势高、通风良好、相对干燥的安全建筑或帐篷内,建筑物或帐篷门口可设置挡鼠板、蚊帐,安置点或驻地内人员安排不可太密,每张床位之间四边最好相隔2米以上,保持最大限度通风换气。

在饮食上,尽量饮用纯净水,自来水应烧开后饮用,井水如受到污染不得饮用,灾区地面及空气潮湿,食品不应堆放在地面上,应储存在至少距离地面20厘米的货架或其他平台上。

洪灾时,洪水中携带有大量的垃圾、粪便、动物尸体、老鼠、蚊蝇,一些携带细菌病毒的虫媒或物体也可随着洪水发生迁徙、转移,所以要加强个人防护,尽量不接触或少接触疫水,需要接触疫水时,应穿防水的衣裤靴,看护好少年儿童,不要在水中嬉戏玩耍,不捞取水中漂浮的鱼类、动物和不洁物品。

要注意,发热、呕吐、腹泻和皮疹可能是传染病的早期信号。洪涝灾害期间,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尽快就医,主动报告卫生疾控人员,注意自我隔离,儿童或老年体弱者不与病人接触。

重点做好这三类传染病重点人群的防护

1、0~5岁儿童

由于卫生习惯不良、自身抵抗力弱、缺乏照顾,对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易感。

对策和注意事项:在洪灾期间,父母应该让小孩远离疫水,灾后疫苗接种也要及时补上。

2、投身救灾的中青年人

由于忙于抗洪救灾,过于劳累,抵抗力降低,对流行性感冒易感。

对策和注意事项:劳逸结合,比如适当换班,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就诊,不建议带病上前线,避免造成疾病传播。

3、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免疫力较低,容易受到传染病影响,需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远离疫水。

对策和注意事项:老年人本身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也容易在夏季高发,需要保持药物治疗;同时灾情期间,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担忧等情绪,也应给予关注,避免发生冠心病、脑血管等疾病。

(方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