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独角兽”总数全国第六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吴春华 分享到 2024-06-25 09:24:52

独角兽企业具有爆发式成长、颠覆式创新等特征,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生力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安徽大力支持独角兽企业培育壮大,取得积极成效。近期,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简称《报告》),375家企业上榜,其中安徽有16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国第六位,排名较去年提升1位。

2021年~2023年,我省“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6、11、16家,全国位次从第9位到第7位再到第6位,屡创新高,数量排名连续超越天津、湖北等地。近两年,我省“独角兽”企业净增数量达10家,仅次于广东(19家)和江苏(14家),2023年净增数量达5家,仅次于江苏(8家),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全省范围内,继合肥之后,芜湖、滁州、蚌埠、宣城、淮南市均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由“一城独秀”到“六城共舞”。2020年,“独角兽”企业均分布在合肥;2021年,芜湖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2022年,滁州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2023年蚌埠、宣城、淮南均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至此,全省“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合肥(8家)、芜湖(4家)、滁州(1家)、蚌埠(1家)、宣城(1家)和淮南(1家)6个城市。

从赛道看,2021~2022年,全省“独角兽”企业分布在量子科技、集成电路、数字医疗、新材料和自动驾驶等优势赛道。2023年,全省独角兽企业赛道分布拓展至10个赛道,其中清洁能源和集成电路优势赛道新晋4家独角兽企业;新零售、智能硬件、农业科技和汽车服务等全新赛道首次出现独角兽企业。

从资本市场的青睐度来看,我省2023年16家上榜企业,最高估值198.5亿元的1家企业在集成电路领域;估值2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估值15~20亿美元的企业有4家;估值10~15亿美元的企业有8家。

安徽省科技厅介绍,近年来,我省努力培育壮大科技“独角兽”等科技企业队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省科技厅联合省委金融办等部门加大“独角兽”发掘力度,建立独角兽(潜在)企业培育库;推动人才、平台、项目、仪器设备、奖励等“五个向企业倾斜”;建设运营“投早投小投科技”天使基金群,设立2亿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安徽双创汇”等活动,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帮助企业精准匹配创新资源;建立民营企业恳谈会机制,持续开展常态化服务企业活动,全省创新环境排名上升至全国第3位。

下一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我省将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独角兽企业队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增添强劲动能。

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375家,总估值约1.2万亿美元;超级“独角兽”企业12家,新晋级1家为安徽企业;新晋“独角兽”企业72家;因上市“毕业”的19家,因超龄“毕业”的26家。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平均成长年限为4.3年,其中新晋独角兽企业为5.4年。

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9个赛道,大模型、可控核聚变、GPU芯片、半导体材料、氢能、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领域加快涌现“独角兽”企业。集成电路、清洁能源、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占比近七成(249家),新晋“独角兽”企业中这一比例更高,超八成。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郜征/文 )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