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更是一片创业沃土、奋斗热土。十余年来,安徽把产业援疆作为推进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增强群众就业。随着皖疆汽车、海螺型材等一大批安徽企业成功落户,不但填补了当地相关产业的空白,也有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带动了皮山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皖疆汽车:填补了和田地区重工业空白
汽车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考虑皮卡之类的车型更适合新疆地区的路况,安徽省便把整条汽车生产线“搬进”和田地区——成立了新疆皖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皖疆汽车”)。不仅填补了和田地区重工业的空白,也开创了和田乃至南疆地区制造汽车的历史。
“我们公司成立于2022年10月,位于和田市工业园区,占地70亩,年产能规划2万辆。”据“皖疆汽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皖疆汽车”是安徽省与新疆和田地区深度融合的结果,也是推动皖疆合作、加大产业援疆力度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主要生产皮卡车,涵盖两驱、四驱、柴油、汽油等多种类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从2023年开工到2023年4月11日整车下线,仅用了100天,创造了“和田速度”。
“和田海螺”的工人正在包装产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皖疆汽车”厂区设有生产准备车间、装配车间、调试车间、试车跑道等以及相关公用辅助设施,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均在有条不紊地地操作着各种设备。“目前,公司已具备成熟的组装生产线,一天能组装调试完成6台至15台皮卡车。”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新疆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该公司生产的车辆还特地加高了驾驶室和底盘。“今年3月12日,公司第1000辆皮卡车下线。预计今年能实现销售1800台,产值1.75亿元的目标。
23岁的阿卜杜赛麦提·如则托合提目前是该公司生产制造部的一名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整车组装生产。“我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毕业后,就到‘皖疆汽车’上班了。”据其透露,“皖疆汽车”的整体工资待遇非常不错,“我的年收入约5万元,比当地务农之类的收入高多了,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需求。”
和田海螺:新上滴灌带、玻璃钢管等项目
作为我省首批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产业援疆号召,并在安徽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和田海螺型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和田海螺”),落户皮山县安徽(三峡)工业园区。
2016年12月,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整个项目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11栋标准化厂房和1栋综合办公楼等。”据“和田海螺”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7年7月投产以来,海螺集团又继续追加投资——2019年投资年产1万吨PE管材项目,2021年投资了年产5万平米铝材门窗项目,2022年投资新建年产1万吨铝合金型材项目。“目前,公司已形成塑料型材、铝合金型材、PE管材、三大产业,及门窗制作配套经营模式。”
“公司的工作条件很好,不但收入高,食宿还全包。”51岁的阿卜拉·阿卜杜艾尼在和田海螺型材已经工作了7年,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员工都有‘五险一金’,让我们这些年纪较大的员工很有安全感。”
阿卜杜赛麦提·如则托合提(图中)正在给工友做技术指导
随着“和田海螺”的产值、利润、税收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当地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已带动周边800多名群众就业。”“和田海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将上新滴灌带、玻璃钢管等项目生产线,预计建成后新增产值5000万元、新增就业150余人、新增纳税300万元。
深化“国企援疆”,开拓援疆新局面
“皖疆汽车”和“和田海螺”只是安徽产业援疆的缩影。据安徽援疆指挥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一直以项目引领驱动为着力点,积极推进产业援疆。“聚焦短期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打造鞋袜产业园;聚焦中长期毕业生稳定就业问题,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聚焦长远高质量发展问题,打造创新创业产业园……”截至目前,“三大园区”累计入驻企业75家、产值超5亿元,带动4000余人就业。
为了让援疆企业更好地“扎根”,安徽援疆指挥部还成立10个为企服务专班,主动对接联系在皮山县投资的省属重点企业,全方位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国企援疆’,加快援疆项目的进度,争取早开工早收益。同时不断提升援疆工作水平,开创援疆工作的崭新局面。”该负责人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