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蔬菜大棚有了证,相当于上了‘户口本’,就能用来抵押贷款啦!”滁州天长市华云百合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云握着手中全省首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一些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后,急需盘活产权进行抵押融资,但由于这些设施产权不清晰,金融机构放贷风险高,导致贷款担保难,极大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2023年9月,天长市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和抵押贷款试点,全省“首证首单”在天长发放,截至目前完成授信7850万元、发放贷款3240万元,切实让经营主体享受到“有权可抵、有物可押、有资可用”的融资便利。
所有权登记证就像一把“金钥匙”,农业生产设施有了“身份证”,将不再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设置“一站式帮办”热线
明晰设施产权,解决“无权可抵”
天长市创新设置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既为生产设施上了“户口”,又为经营主体融资打开了“窗口”。通过全方位摸底,细化设施所有权确权登记流程,明确设施范围、登记条件、登记程序、抵押程序、登记部门,全面掌握设施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设施类型、设施面积(数量)、贷款意愿等情况,全市共摸排设施农业经营主体3237家、标准化钢架大棚等作物栽培设施6210亩、规模化养殖畜禽舍1290亩、水产养殖生产设施4800亩、其它附属配套设施6890套,其中有贷款意愿设施经营主体128家。
对有贷款意愿的经营主体,由镇(街道)村组建帮办小组,提供上门帮办服务,帮助出具申请书并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但暂时没有贷款需求的经营主体,在镇(街道)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咨询登记窗口,设置“一站式帮办”热线,确保有呼必应。此外,创新市镇村三级同步审核方式,对首批申请的6家设施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审核、集中授证,大幅压缩审核时间。首次发证后,又有82家经营主体相继申请。去年11月3日,天长市圣丰农业等6家经营主体拿到全省第一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截至目前,已发放登记证68本。
申请到发放贷款仅4天
开展评估授信,解决“有物难押”
在探索建立健全征信体系方面,天长市精准采信、科学评信、差异授信、安全用信,走出“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不用无息”小额信贷模式。进一步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将标准化钢架大棚、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结构立架等作物栽培设施,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舍、水产养殖生产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房、分拣房、冷库、烘干房、库房、晒场等附属配套设施都纳入农业生产设施抵押担保范围。去年11月7日,天长市华云百合专业合作社将蔬菜大棚作为抵押物,完成全省首笔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授信额度200万元,首次贷款80万元。
想贷款、想抵押、想进一步发展,这个证都至关重要。为着力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天长市积极探索价值评估方式,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对农业生产设施评估流程、方式、费用等充分征求意见,采取“银行自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帮助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免除评估额外开支。其中,“第三方评估”确定两家定点评估机构,市财政拨款50万元进行专项补贴,首批6家经营主体均采用“银行自评”方式,节省评估费用近5万元。
同时,充分运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成果,推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共用。依托信用农业经营主体库,对已取得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申请办理抵押贷款的在库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不再开展尽职调查,缩短抵押贷款办理流程和时间。目前在库信用主体1510家,其中从事设施农业的主体886家。完成首单发放的华云百合专业合作社作为AAA级信用主体,从申请到发放贷款仅用4天,办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实施贷款贴息政策
优化风险管理,解决“有资难用”
天长市加快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着力加强政银企沟通对接,有效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用款风险、缓释银行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设立500万元市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明确风险补偿的流程、比例。将金融机构未能处置的农业生产设施流转交易纳入农村产权交易事项,通过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处置,加快抵押物变现。开展贷款使用提升行动,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组织农技农机专家对经营主体后期设施改良、种养殖等环节提供全程指导服务,规避因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此外,政府出台《天长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实施方案》,对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50万元以上、开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的主体,按照不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70%且不超过贷款本金2%、最高不超计50万元的贴息资金补助。以一笔200万元的设施农业抵押贷款计算,每年可获得贴息4万元,占应支付利息的55%以上,主体融资成本大幅下降、付息压力显著减轻。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的活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