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江淮改革实景图】让群众就医“减负” 安徽深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7-12 10:47:34

医用耗材价格虚高一直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安徽省医保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历经4年多的探索实践,我省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大幅下降。以超声刀头片为例,集采落地后的中选价格平均降幅55%,单个产品最高降幅79%。

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论证

深入调研论证与开展专项治理是集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结合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大数据分析,省医保局重点将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竞争较为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并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临床使用需求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入围标准。

同时,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省医保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次深入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座谈走访,了解高值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和临床使用情况,听取供需双方意见建议。在数据分析、征求意见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论证,充分考虑不同高值医用耗材技术参数、临床使用功能、产品质量层次、品牌竞争性和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产生集中带量采购产品目录,既实现产品分组分层,又保证同质同台竞争。

成立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联盟

由省医保局牵头,省属公立医疗机构为核心,成立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联盟组团采购,以一体化集中采购取代碎片化分散采购。产品选择上,采取“以码划杠,按类集采”,按照统一国家医保医用耗材编码及分类,将上市心脏起搏器类、心脏除颤器类及配套使用的导线类医用耗材均纳入采购范围。

采购标的上,在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需求量基础上,按照年度产品总用量80%累计得出意向采购量,量价挂钩、以量换价,稳定企业市场预期,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分步逐轮降价,挤出虚高水分

首先,省医保局收集相关产品的全国省级中标价、挂网限价、带量采购中选价、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实际采购价等情况,形成降价预期。其次,发挥专家专业优势,根据产品功能属性,确定各个组别产品最高有效申报价。企业结合采购需求量,以省级带量采购中选价为基准,在不高于组别最高有效申报价基础上,申报产品价格降幅。在各方监督下公开解封唱标,按企业申报降幅从高到低,根据同产品类别内有效申报产品情况确定入围产品。

对竞价入围产品纳入谈判议价环节,由专家组根据不同企业产品特点,结合临床经验,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综合判断,与企业代表开展谈判议价,通过平等自愿协商,确定带量采购中选价。通过“四位一体,分步降价”模式,厘清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有效降低高值医用耗材虚高价格。

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

“为了完善配套政策,推进改革落地,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对中选产品设立单独采购交易模块,并进行标记标识,规定医疗机构必须通过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公开交易、阳光采购,不得二次议价。”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需求,简化采购程序,优先采购使用中选产品,对未能良好履约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规定予以惩戒。同时,落实企业保质保供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求配套服务内容、质量和标准不得低于集采前,确保“价格挤水分,服务不打折”。

通过单项预算清算、医保基金专项预付、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等措施,调动医疗机构改革积极性。与改革前相比,集中带量采购带来“一降、一升、一保障”,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提升。“一降”即看病就医费用降低。如2023年心脏起搏器集采后,74个中选产品中,近90%的中选价格再创全国新低,其中美敦力三腔起搏器由集采前的128000元降至61996元,降幅达52%。

“一升”即用材质量和可及性提升。集采落地后,更多患者能用上更高级的医用耗材,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临床用械结构升级。“一保障”即临床需求更好保障。集采中选产品覆盖了更多市场主流品种,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患者选择更加多样,临床需求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