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合肥市滨湖康园小区便民充电驿站内,市民刘凌使用移动充电机器人为爱车“续航”。这是合肥供电公司和合肥市方兴社区康园居委会联合建立的“社网共建”电力服务驿站为社区“量身打造”的服务举措之一,破解了市民“充电难”问题。合肥供电公司于2023年启动“社网共建”工作,将电力服务延伸至社区网格“最后一百米”,根据工作计划,合肥城区所有社区预计将于今年底实现“社网共建”全覆盖。
7月19日,合肥市瑶海区静安新天地小区住户张俊俊向合肥供电公司瑶海供电分公司递交私人充电桩报装申请。当日下午,客户经理赵伟上门勘察现场,现场完成接电方案制定和装表工作。
据了解,由于静安新天地小区地下停车库属于人防工程,不能私自改建,新能源车主通常在地面安装私人充电桩,由于距离较长,需承担的个人资产“表后线”费用达千元以上。今年以来,瑶海供电分公司和合肥龙岗综合经济开发区海州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合建立“社网共建”电力服务驿站陆续收到市民相关问题反映。
瑶海供电分公司主动对接,最短时间从临近开闭所引出专用电缆,在小区停车场内安装完成充电专用表箱。“现在的‘表后线’大幅缩短,长度不到30米左右,我需要承担的费用还不到百元,既方便又经济。”张俊俊称赞道。
目前合肥城区共有低压电力用户235万户,分布于322个社区。为进一步延伸电力服务至社区网格“最后一百米”,合肥供电公司于2023年启动“社网共建”工作。通过与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实体电力服务站,电力客户经理“挂牌上岗”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服务。该公司还在社区网格微信群内引入“合电小云”智能机器人,24小时快速解答市民问题;电力客户经理定期和社区网格员走访特殊人群,提供上门办电、用电检查等延伸服务,协调跟踪、解决市民关注的“充电难”、“上楼难”等热点问题。
依托“社网共建”体系,合肥供电公司还进一步加快社区网格数据和电力数据的融合应用。“我们和供电部门联合建立‘包河区独居老人安全守护平台’,全天24小时对辖区571户独居老人开展用电数据监测分析。”合肥滨湖世纪社区智慧建设部副部长罗湄妮介绍,一旦出现较大用电量波动,网格员2小时内完成电话回访和上门服务。
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供电公司和全市60个街道的5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签订“社网共建”协议书, 累计解决市民“充电难”等问题1664件,真正实现了市民“办电不出社区”。根据工作计划,合肥城区所有社区预计将于今年底实现“社网共建”全覆盖。
(李岩 吴雨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