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入汛后,我省出现先旱后涝、北旱南涝、皖北旱涝急转的复杂局面,特别是梅雨期,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防汛救灾形势严峻复杂。雨情、汛情、旱情、灾情呈现以下3个特点。
一是梅雨量大,暴雨极端性强。淮河以南6月19日入梅、7月15日出梅,共出现12轮强降雨过程,平均降雨量441毫米、暴雨日数4.1天,分别居1961年以来同期第3位、第1位。在全国降雨量超1100毫米的13个气象站中,前12位均在安徽,最大歙县昱岭关站降雨量达1292.7毫米。黄山市6月19日~23日5天平均降雨量398毫米,居历史第1位。
二是河湖水位高,超警时间长。三大流域继2020年再次全部发生超警洪水,长江、淮河干流分别超警19天、14天,新安江干流18小时涨幅达4.2米。巢湖西河超保证水位,滁河、水阳江、南漪湖接近保证水位,练江2次超保证水位,涡河涡阳闸上水位创1975年建闸以来最高。全省共52条支流湖泊超警超保,1600余座水库超汛限。
三是受灾范围广,局部灾情重。全省共11个市57个县(市、区)149.2万人受灾,累计紧急转移安置28.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4.1万亩,倒塌、严重损坏房屋806户1582间,直接经济损失约97亿元。其中黄山、六安等山区市受灾严重,歙县县城2次受淹,4个村庄“断路、断电、断网”。同时,5月1日至6月16日,皖北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9成,淮北、亳州、宿州、阜阳等4市近1000万亩耕地造墒播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吴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