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我看奥运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8-05 15:10:23

期待一个有“老运会”的世界

□陈卫华

巴黎奥运会开场好几天了,我除了知道中国队拿了几枚金牌,一场比赛的直播都没看。虽然不算一个狂热的体育爱好者,但当年也曾满腔热血地看过中国队的比赛啊,为什么现在如此无动于衷了?归纳了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我老了。

看一下这组数据吧:巴黎奥运会中国共派出405名运动员,参加30个大项42个分项236个小项的比赛,其中男子136人,女子269人,所有运动员平均年龄25岁,其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37岁。

年龄最大的中国女子田径队竞走运动员刘虹1987出生,年龄最小的中国国家滑板队运动员2012年出生。在平均年龄25岁的这群运动员面前,我这个70后妥妥的是个叔叔辈了。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年龄跟我们的差别不会太大。

没办法,运动比拼的就是身体素质,而身体,是有它的巅峰期的。普遍来说,人体的机能在22岁后达到顶峰,然后从30岁起开始走下坡路。不同的运动,因为对体力、经验等的要求不同,巅峰期又会有些区别。比如,足球运动员的巅峰期通常在27至32岁,篮球运动员的巅峰期大约在25至31岁。

短跑是个体力活。男子100米世界冠军的最高年龄纪录是35岁。2017年,35岁的美国名将贾斯丁·加特林在伦敦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中,以9.92秒夺冠。相对来说,高尔夫球对体力的要求低一点,对技术和经验要求更高一点,菲尔·米克尔森在2021年50岁时还能拿下美国职业高尔夫锦标赛冠军,成为历史上最年长的赢得高尔夫四大满贯赛事冠军的球员。

奥运会、世锦赛等世界级比赛代表的是人类极限,让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人类能跑多快,能跳多高,力量有多强。但从我的年龄角度去看,我会感觉离我太远了,远到就像在看遥远历史中的我,都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年龄。

我更想看看各个年龄段的极限,尤其是自己年龄段和更高年龄段的极限,因为那才是我正在走和将要走的路。

如果有一场老年人的世界最高水平运动会,我会更有兴趣去看,人类到了50岁、60岁、70岁、80岁时能达到的极限,对我的参考意义很大。至于90岁、100岁,只要还有人参赛,我更愿意去看的。不要以为100岁就不可能。听说过印裔英国人辛格的跑步传奇吗?他从89岁开始跑马拉松,到2013年2月跑完最后一次比赛时已经102岁,还创造了90岁以上老人全马540的世界纪录。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联赛运动员陶乐西说:“为什么老人不能有梦想?难道伟大还有年龄限制吗?”

业余的比赛中分年龄组很常见,专业的比赛中有些项目也分重量级,那么专业的比赛为什么不可以分年龄组呢?

让我看看我的同龄人和比我年长的人,他们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样子的,那样对我的鼓舞会更大,我也会更清楚自己的定位。

如果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运动会,甚至我的父母也可以守着电视,看他们40后的运动会,然后讨论哪个老爷爷跑得最快,哪个老太太乒乓球打得最好。

那样的世界将更加美好,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

或许它拯救了无聊的国际赛事

□风举荷

大型体育赛事的魅力正日渐式微。比如前段时间的欧洲杯,开幕式和闭幕式悄无声息,更别说有什么热门话题了。从这个角度看,巴黎奥运会办得好啊,从开幕式就话题不断,管你夸我还是骂我,反正不要boring!

先说说开幕式。哪个国家承办这种国际体育盛会,开幕式都要面向全世界表达我“祖上富过,现在很牛,未来更强。”

比如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那些文化符号——《悲惨世界》《马赛曲》《蒙拉丽莎》《小王子》,甚至是《刺客信条》《小黄人》,这些法兰西文化符号,很多人是一看就懂的。但法兰西文化中还有个概念叫“多元价值观”。有些价值观虽然小众,但我就是想展现!因为那也是我文化中的一部分。

确实也是。如果真想全球化,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去看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法国总人口才6817万人,很多艺术表现和中国体感“不一样”太正常。

很多人夸法国人的松弛。导演很聪明,直接把舞台搬到巴黎整座城市,谁都只需演一段,再贵的票也只能看一段,只有导演和导播才是真正的“众神殿”。

把开幕式从体育场搬进城市,打破边界,其实是很难的。根本不可能省钱,因为机位更复杂、导播难度更大、需要更多安保、观众扮演npc是否到位、现场表演出现问题怎么办……还有很多人吐槽的天气问题,人家早说了,天晴最好,下雨也棒,最怕阴天。

整场开幕式,几小时时间里,分为不同篇章,每个篇章都有主题,有核心表演,并且与事先拍好的视频、与运动员的巡游相结合,尽全力展现出巴黎这座城市的伟大与瑰丽,这不仅是对奥运会开幕式的一大突破,更是导演组对法国文旅的贡献啊。这年头,英国政府都宣布要破产了,法国奥组委真是把钱花在了可持续产生价值的刀刃上,比如塞纳河的治理。

整场开幕式,我最喜欢两个镜头:一是大雨瓢泼,燃烧的钢琴旁唱起那首:“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另一个是久违的席琳迪翁站在埃菲尔铁塔上唱《爱的颂歌》,“头顶上的蓝天会崩塌,脚下的大地也会塌陷,有什么关系,只要你爱我……”

看完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我似乎透了一口气,原来自由的艺术表达是这样美好;也极大缓解了我由于AI发展带来的焦虑,虽然科技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但文学和艺术还是那么美,能穿越时空持续给予感动,这也是我们作为“人”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

属于全人类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本就是要让不同国家通过不同的开幕式舞台展现不同的文化与文明。罗素说,“参差不齐是幸福本源”。巴黎奥运会,谢谢你让我看到了生而为人的自由意志与赴汤蹈火的爱之信仰。

一场流动盛宴

□米肖

眼界、智识、审美,是一个人看世界的门槛。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所表现出的蓬勃创造力,令人敬佩。

操办这台开幕式的是一位戏剧导演,他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厨,分别运用到历史、哲学、文学、电影等食材,呈现出一道道视觉盛宴。宴席并非像以往那样禁锢于一个封闭的体育场馆内,而是以整个巴黎作为他表演的开席场地。人们无须买票,站在自家阳台便可观摩。最具创意的,将各参赛国入场仪式放在塞纳河游船上,沿岸老建筑无数——巴士底狱、左岸咖啡馆、博物馆……如电影老镜头一幕幕闪现。稍微了解些法国历史与人文的人,对这些标志性建筑一概不陌生,海明威年轻时,久久混在巴黎,也是左岸咖啡馆的常客。本土的萨特、波伏娃等大拿,简直定在了左岸。几年前,历经一场大火洗劫的巴黎圣母院,如今仍在维修中,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维修工人一样站在脚手架上表演着。

一百年前,巴黎第二次举办奥运会时,一如《巴黎传》作者科林·琼斯所言,再没有一个城市像当年的巴黎那样,充满了精力和想象力,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涌向这里:1921年12月,海明威和新婚妻子抵达巴黎;1922年2月2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1922年5月,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乔伊斯、普鲁斯特同时出现在一场现代主义晚餐派对上……作家阿娜伊斯·尼恩如此评价当时的巴黎:我感觉好像尝到了乌托邦的果实,既柔软又光亮,既内容丰富又鲜艳夺目。

一百年后的巴黎奥运会,依旧鲜艳夺目。看完这次开幕式,一位网友由衷发出心声:好想去巴黎。梦一样的虚幻之美,既是对异域文化的一种向往,更是对大胆无畏创新精神的一份礼赞。

最令人动容的是,向女性人物致敬的镜头。大雨滂沱中,十座法国历史上杰出女性代表的金质塑像,伴随着《马赛曲》的合唱,自塞纳河中缓缓升起。除了西蒙娜·波伏娃,其余九位均不曾认识。看完开幕式,便去网上查找她们的事迹,其中一位女性植物学家珍妮·巴雷特,出身平凡,她是植物学家康默森家里仆人。1766年,康默森受邀参与海军上将布干维尔的环球航行。因身体不好,他想带着珍妮照顾自己。当时法国海军不允许女性登船,珍妮女扮男装,将名字改成男名“让·巴雷特”混了上去,直到1768年,船队抵达塔希提岛时,她的真实身份被发现。布干维尔安排主仆二人在毛里求斯下船,康默森病逝,珍妮辗转数年回到法国,成为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女性。

航行期间,他们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由于康默森在整场航行中健康状况都很差,大部分标本采集和整理工作都是由珍妮完成的。后来,珍妮将6000多种标本、笔记悉数转赠与法国皇家花园。其中,在南美洲新记录的一种藤状灌木,被康默森以布干维尔的名字命名。

这种灌木被记录被命名一百余年后,自南美洲引种到欧洲,慢慢扩散开来,传入我国。便是出现于华南一带的三角梅。

其中,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取景的一组镜头里,先后出现了9本书。表演中的这些书,既成为年轻人传递自由与爱的信息媒介,又顺便致敬了文学。9本书分别为:法国象征派诗人保罗·魏尔伦短篇诗集《无字浪漫曲》,法国剧作家、诗人缪塞《勿以爱情为戏》,莫泊桑《漂亮朋友》,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简单的激情》,莱拉·斯利马尼《性与谎言》,雷蒙·拉迪盖《魔鬼附身》,肖德洛·拉克洛《危险的关系》,莫里哀喜剧芭蕾舞剧《华丽的情人》,马里沃《爱情的凯旋》。

雨一直下,塞纳河边的钢琴一直被弹奏着。偌大雨点齐聚于琴盖,让时间有了饱满的颗粒度。

一位名为“卡西莫多”的神秘蒙面火炬手串联起整场开幕式。举着火炬生生不息奔跑着的他,仿佛置身另一时空维度——于塞纳河畔跑酷的他,沿途经过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奥赛美术馆、协和广场等多个著名景点,由此带出这些地标中发生的故事。

开幕式如同“流动盛宴”,共熔历史、艺术、文化等元素于一炉。

作为电影发源地的国度,开幕式毫不意外涵容着诸多电影元素,先后致敬了多部影史经典。短片中,一段堵车镜头致敬了法国导演雅克·塔蒂的第四部剧情长片《玩乐时间》。一段两男一女奔跑着来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场面,致敬了法国新浪潮代表作《祖与占》。影片诞生于1962年,由特吕弗执导,讲述了一战前后三个年轻人的友谊与爱情。《戏梦巴黎》《燃冬》等影片均明显受到《祖与占》的影响。当火炬手跑入奥赛博物馆时,一辆火车冲破银幕。这一幕致敬了大名鼎鼎的《火车进站》。转场动画中,出现了致敬《月球旅行记》的画面。这是乔治·梅里埃于1902年拍摄的一部科幻电影。人脸月球,是影片中最著名的一个画面。还出现了当代观众最为熟悉的小黄人影像。小黄人将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偷回自己潜艇。潜艇里,小黄人正举办着属于自己的运动会。出现的运动包括吊环、举重、撑杆跳、拳击、射箭、跨栏、标枪、自行车等。以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失窃为引子,通过对于小黄人这群动画意象的各种大胆解构,充满了童心志趣。末了,潜水艇爆炸,名画自大海深处升上海面,再迅速一个镜头切换,这幅《蒙娜丽莎的微笑》重回现实——漂在了雨中的塞纳河上。不愧为戏剧导演,剧情张力拉至满格。这一幕,小朋友们想必喜爱?

当我看见小王子披着蓝色风衣的元素时,激动万分,不愧为圣·艾克苏佩里的故乡。许多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不甚了解的人,因看不太懂,将这一幕幕斥之为“群魔乱舞”。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眼界亦随之高远开阔,顺便化群魔乱舞为会心一笑。

当有了开放包容的胸襟,就不会对雨中表演康康舞的演员有着“跳不整齐”的苛责,也不会反复促狭地对着会旗挂反这个细节进行嘲讽。生命何来完美,又何来的苛求?

整场开幕式,我所看到,并深深感动着的,均是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尤其对于女性的尊重。其次,是对于个人意志自由表达的包容。一个个表演者,借助盛会,向着全球倾泻着奔放的天性。有一舞者着时装、黑丝袜走着芭蕾步,让我快乐地笑出声来,这便是对于严肃芭蕾的喜剧解构吧。也有戴着义肢的表演者,身披华羽,于大雨中的桥上来来回回走着笑着,释放着毕生的朝气,仿佛她的世界里,不曾有过阴霾……

陪孩子重看几个片段,以现成的教材给他启蒙,不过是让他警惕——人不能终生沉迷于所谓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里,一定要自觉培养思考力。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人类倘失去创新能力,会一直原地踏步。推动社会发展的,维系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纽带,永远都是人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力量。还有就是,对于邻居家办的一场宴会,作为局外人,我们表达赞美之情便够了,不要纠缠于小细节上的挑刺。这也是作为文明人的基本素养。

偶尔,会看几场赛事。赛场上两位中国女性,确乎闪闪发光。一位倪夏莲,一位郭晶晶。

定居卢森堡的倪夏莲,每每面对镜头,总是那一串招牌式爽朗的笑声。花甲之年的她一直活跃于兵乓赛场,不知老之将至。她的脸上丝毫不见冰霜,唯有人的活气、真气。典型的一名热爱生命以及享受生命的女性,幽默,风趣。64强赛上,当她成功阻击阿联酋的一位选手,面对镜头幽默地说,我为莎莎扫清了障碍……

这对祖孙已经相遇——纵然输了,又何以在乎?她的存在,早已超越了输赢。

香港八卦媒体一直操心着郭晶晶如许经年,始终融入不了港岛贵妇圈。香江记者的格局,实在太小。

所谓的贵妇圈,有何值得追求的吗?说刻薄点,不过是一种玩偶之家的空心人而已——无非名包名表名服加身,出席一些晚宴,还要为站在什么位置而绞尽脑汁,连笑容都要事先设计好,对着镜子练习万遍千遍……

郭晶晶最让我敬佩的是,入豪门多年,却一如既往的朴素。穿着拖鞋逛商超,街头一根三两元的皮筋束着头发。更甚至,有一次,她在旗袍里套一条紧身裤,自信大方行走于街头巷尾,有一股舍我其谁混不吝的北方大妞的飒爽。自朴素中来,到朴素处去……

大部分女性运动员,退役好比息影,最佳选择是去名校镀层金,觅一份体制内稳定工作,到末了,不免要走向相夫教子的老路。郭晶晶不,读书,学英文,考裁判证。如此,一次次国际大赛,才有她的身影。这届巴黎奥运会,她坐上了国际跳水主裁的位置,连普通的一袭黑裤白衫,也被她穿出了知性美。

歌德于《浮士德》中言: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郭晶晶便是那种永远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一直处于上升期的女性。

一个内心丰富的郭晶晶,终究抵得过万千腹中空空的贵妇。某日,她出现在另一赛事的镜头里,主持人如此介绍她:名将郭晶晶携先生也到了赛场。而非——“富豪之孙霍启刚携妻子也到了赛场”。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