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南窗纸冷
傍晚雨后,去驿站取快递。温度没有下降,而脚下水气蒸腾,恰似进了天地牌大蒸笼。来回走了一公里路,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大雨是下班时分下的,被大雨所阻的晚高峰因此推迟,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夜市的摊点也陆陆续续摆起来了。煎饼果子、肉夹馍、炒饭炒面、炸串儿、豆腐脑、烤鱿鱼……地铁口每到傍晚长出的这个夜市,抚慰了许多下班人的辘辘饥肠。路过摊位,炉火升起的那刻,上方的空气似乎都在浮动。食客忍不住要站远些,老板歪一下头,在脖子上挂着的毛巾上抹一把汗,口中没有停下招徕,手上没有停下活计。
好似热带的酷暑天气,湿度让体感温度变得更高,但生活仍在继续。
清晨,修路工地上的机器已开始轰鸣了,大约是为了避过午后一天中最热的时辰。绿灯亮了,电动车大军轰然穿过路口,大多数人都用防晒衣帽子口罩将自己遮得严严实实。也有些不怕晒的行人,后脑勺在阳光下晒得发红乃至锃亮。
去赶地铁的人,走到地铁口时无一例外地会一路小跑,好早些感受到地底冲出的凉意,一身大汗瞬时全消。而走出地铁的那一刻,浑身被热浪包围,好似有一百个热吹风机环绕,有种即将被炙成烧烤的错觉。
外卖小哥们依旧长衣长裤,戴着头盔,像灵巧的鱼们穿梭在骄阳下。这个天气,想点外卖的心十分矛盾,既惭愧于让人冒着中暑的风险来为自己送餐,又担心都不点外卖,是否会坏了别人的生计?
三伏天里,既没有停水,也没有停电。电梯一直是好好的,令人感恩。还记得前年盛夏,一场豪雨浇坏了小区陈旧的变电器,停电了。我让小孩在客厅通风的地方睡下,用充电风扇对着他吹,然而不过二十分钟,我们都已满头大汗。已无法想象我幼时没有空调的夏天是如何度过,我赶紧收拾洗漱用品,带孩子摸黑走楼梯下去,出门开了个宾馆安睡。有了冷气,从此所有的夏天就再也离不开冷气。在这一点上,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人完胜所有古人。
孩子的暑期班仍在继续,接送仍是苦役。每天正午,我从办公室走到停车场,揭开车门,一股汹涌热浪张牙舞爪。我开着四个窗,把空调开到最大,坐在车内竟会觉得窗外的风有些凉爽,果然热是相对的,38度就是比车内的42度凉快。孩子一上车,被后座烫着了屁股,一阵吱哇乱叫。
我们做饭吃,只做些简餐。馄饨、饺子、粥、牛肉面、汤、蒸菜,白灼虾。不知别人家的餐桌如今长什么样,反正我已掌握了远离厨房炉火的精髓。想到从前婆婆住在我家时,四时都要做饭炒菜的。而我父亲至今做菜,因舍不得客厅的冷气泄露到厨房,总是关着门。油烟机在里面呼呼作响,厨房好似一座热风箱。其实,如今真不必那么苦了,上一代人还是能吃苦些。
今年夏天,办公室总是不凉。单位的楼老了,空调也老了。每到下午,办公室总是三十度朝上,西晒的阳光打在窗帘上,我用两个风扇绕着自己吹,吹到头都有些痛,仍是不停出汗。事多,心急,有些气急败坏。物业安慰我说,等夏天过去了,就换管道。那么,明年总该凉快了。
我从未如此关注过天气预报。解除所有人盛夏的苦役,只能祈求老天爷。
有机纳凉
□杨静
空调、电风扇和冰箱是我们现在夏天纳凉的三大利器。但是空调与风扇吹久了,容易生出各种毛病,于关节病患者和不耐风的人尤其不宜;冰箱制品食用过多,也易诱发肠胃病。倘若遇上停电,三大件一律歇菜,习惯了依赖电器的人就会苦不堪言了。
想要有机纳凉,我们还得有备无患,学习古人,用心经营。
比如白居易先生,这个艳阳天,他必定是这样的: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敞开门窗,静坐广庭,清风自来,就是当时人们最清静无为的消暑纳凉办法。
对于纳凉而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盛夏消暑,心宁是很要紧的。宁心化暑,就是心理降温、心理避暑,所谓心静自然凉。
古人防暑的工具大多与竹有关,比如竹帘、凉席、竹夫人等等,扇子和凉帽也是常备器具。
明代李渔说,纳凉而凉逐之生。大暑天里,就是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避热而享受清凉。人们会在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富贵人家,会进行更大一点的工程,搭个凉棚,就是在屋顶上和院里搭个顶盖来遮蔽阳光。这种凉棚可卷可展,烈日当头的时候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再收起来通风。
古代的卧具则普遍利用各种纤维质料制成的凉席,如苇席、籘席、竹席等。《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说:只见院中早把乘凉的枕榻设下。院中有清风,取凉需枕榻,这是纳凉的基本。
那时还流行瓷枕,也是一种防暑卧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称竹夫人、竹姬、青奴。“脚需热,头需凉”,人们枕瓷取凉——此法始于隋,流行于唐。当时很多人家有一种瓷釉枕,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说的就是它。据说乾隆曾题诗云: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中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手摇扇这种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最佳纳凉工具,如今仿佛渐行渐远。扇子的起源也很早,古人戏称为“摇风”或“凉友”。我小时候也是摇着大蒲扇度夏的,一边扇一边唱着,“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
纳凉的重点之一在于消暑热,除了消环境的暑热,主要还是为了消除自身的暑热,这需要从内而外,内外兼修。
不妨来一碗冰镇米酒。米酒,我们现在多称之为酒酿或甜酒,旧时叫“醴”。春秋末期,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意思是说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
唐朝时人们开始吃冰。欧阳修“碧碗敲冰倾玉处,朝与暮,故人风快凉轻度”。但是冰在那时候好贵呵,后唐异闻笔记《云仙散录》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这种凉水大概属于果汁类饮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水、木瓜渴水、杏酥饮、紫苏饮、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等多种冷饮。
伏天还少不了一碗莲子汤。莲子性味甘平,夏日常食,能养心益神。在清朝宫廷中,消暑冷饮中最出名的冰碗,就是采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淮山药、枣泥糕等料制成,清凉爽口,清热养心。
时至8月,虽已立秋,天依然热,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多多利用自然之物防暑纳凉,茶余饭后,走入庭院、公园,在天然的习习凉风中,让躁热的身心复归幽静。
在酷热中永生
□钱红丽
连续高温,愈两周。8月5日,骤升至40摄氏度。午后上班,骑行于烈日下,仅仅15分钟,好比囚禁于密闭烤炉中,一直担心,小电驴车胎会否熔化。宽檐遮阳帽、墨镜、毛巾皆用上,额上被余焰扑得生痛。整个下午,人坐办公室中,都是懵的状态,一点也没有缓过来,像极新冠后遗症——脑雾,无法专注凝神,静心思考……
翻翻天气预报,尚有七八天高温期。深觉身体到达临界点,快要病了。
这一阵,尽量多摄取蛋白质,以提高免疫力。早餐,蛋、小笼包、绿豆粥。午餐,饕餮200克三文鱼,肉烧豇豆、木耳菜、丝瓜蛋汤等。黄昏六点半下班,夕阳扑在脸上,还是一样的痛,另有焦糊的幻觉。
夜来,家家户户所有空调机均在工作,低频噪音一波密似一波,双层玻璃窗根本阻隔不了,时睡时醒。晨起,心力耗尽,再也不能采买烧汰。为了救命,午餐随便点点外卖对付一下。
七点钟时,家里已被外面的热浪占据,人走到哪里,都要拖一台电扇。纵然在洗手间搓洗一条毛巾,也要吹到电扇。下厨房,更不必提。
冰箱取出新鲜百合一颗。在电扇的吹拂下,站在水槽前,耐心剥开,祛除外层黑斑,一片片清洗干净,干蒸,清清心火。
原来,除了兰州,宜兴也产百合。高温中运输,到家有点微黄,不再色白如玉。
生吃一片,微苦。蒸熟后,微微苦,尾韵里拖曳着甜糯,自舌上,沿着咽喉一路慢慢抵达食管深处。
年龄愈长,愈贪恋这一份苦,反成无比享受。倘不怕发胖,可浇一勺蜂蜜,滋味想必更佳。
小孩子是吃不得一丝苦味的。绿豆粥中加一把百合,他碰见一片,也是要举箸送到我的碗中。一日午后,他独自在家熬煮绿豆汤。我下班打开门的一瞬,他舀一勺献宝一样递到我嘴边……冰糖放得太多,简直齁甜。
如果有力气去大菜市,可邂逅到新鲜莲子,剥皮后,与鲜百合同炖,更加清火。
有一年,在安庆,吃到一碟水三鲜:鲜莲子、藕带、鲜菱米,三者大火炝炒,出锅后仍有河水清气,真是没齿难忘。
买到一瓶铜陵白玉姜,糖醋口。早餐胃口难开,喝粥前吃一片,菩萨显灵一样有了食欲。小米粥照常,砂罐中煮得茸茸一片,正好一碗,煎两只鸡蛋,撒点盐,再敲开一个咸鸭蛋,取蛋黄。
半上午时,难免饿,吃两块奶酪,喝一杯无糖酸奶,再不济,切一只黄桃或者几片香瓜。李子口感也好。比鸡蛋微小,半红半青,七分甜三分酸,止渴清口。
午餐半盏米饭难以下咽。正好泡了一些白萝卜,捞起,凉开水淘两遍,直接入嘴,咵嚓有声,那种酸登峰造极,立时将几口饭扒下去。
一日,九点钟时,怂恿小孩戴上帽子去室外站十分钟,晒晒背。他整日在冷气房中足不出户,久之,会生空调病。他倒也听话,拿着帽子穿着大裤衩便开门出去了……谁知,不及五分钟,便回来了,说是太晒。走到门前小池塘,再走回来。说是站在原地不动,有点儿傻。
我每日均有意识地晒晒太阳,胳膊直接晒成了古铜色。早晨六七点,换上格子短裤,露出膝盖,迎着光骑行,再背着光回家,膝盖、后背都沐浴到阳光,暖烘烘,异常舒服。
上午八九点,热浪翻涌,前后门窗皆关起。沙发上蔺草席散发淡淡香气,这种植物的气息非常治愈人,仿佛就活在了一条大河边……这种气味里,包含着故乡和远方,以及一整个童年。
真的太热了。蝉也不叫了,世间一切生灵都哑了。早晨,一只白头翁在我家杮树上跳来跳去,它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北阳台上撒的小米,麻雀也不来享用了。草地上,再也不见喜鹊踱步……由于缺乏老鹰,小区里斑鸠层出不穷,导致生态失衡,它们一年嘶吼到头,烦都烦死了。唯独这一阵,热得集体噤声,难得清静。这一日日,徒剩青天,刺目烈阳。人在空调房中昏昏欲睡,连时间也失去了意义。
门前合欢花,仍在零星地开,开在沸水中……紫薇真是傻啊,愈热愈绽,不知疲累,克勤克俭,繁花累累……像极中国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劳劳碌碌,却不知何为幸福,还自我催眠:哪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起的福。
汗水是其中之一
□张妍
朝霞铺满半个天空,我从架上摘下几条黄瓜拿进屋。若是等太阳出来再去摘,黄瓜会被阳光烤走水分,失掉水灵灵的脆。
顺手给屋檐下的水盆换了新鲜水,鸟雀、野猫、热到耷拉舌头的狗,常循着水源来喝水。
趁着夜凉未散尽,嚼两根黄瓜作饭食,拎着铲子去地里刨玉米。暴雨后,几十株玉米秆叶变黄,呆滞地立在田野里,没了鲜活劲。长在地里的粮食,比收割后的更显珍贵,它们还活着,需带它们回家,颗粒归仓。
朝阳下,天空犹如画着白云的琉璃罩,密封大树绿草,也密封住风,田野空旷却闷热。掰掉玉米,砍倒秆子,手臂毛孔渗出点点汗珠,砍完一行玉米,浑身汗透。
渗透雨水的土地,暄软如泽,踩上去冒水泡,胶鞋陷进去拔不出来,双手拎着鞋沿才把自己揪出泥地。脸上汗水肆意流淌,低头拔鞋时,汗液顺着嘴角流进嘴里,很咸。许是这几天烟熏腊肉吃多了盐超标,明天不吃了。
顾不上体面,趁着没人,扯起衣衫兜头擦汗。出汗太多,擦不完似的,一遍又一遍,汗透的棉绸裤粘在腿上,迈步时缠腿,不想再来地里第二趟,坚持收完再回家。
衣衫汗透,心里却很踏实,脚下土地沉默着吸收炙热,站在土地上收割谷物的我满身透汗,真实活着的质感,新陈代谢的更迭,给足自由生长的时间、空间,我似阳光下的植物一般合成积极乐观,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汗水是其中之一。
用砍下的玉米秆铺路,踩着秆子往田地深处去,还有两行玉米矗在稀泥地里,再不收,上面的玉米棒子会发霉生虫。
火热阳光照在湿淋淋的地面上,即便看不见,也能感受到温热潮气噌噌往上升。白色云朵低低悬垂天空,猜是地面潮气凝聚而成,所以才那么低,那么大朵,跑到路尽头,就能摸到似的。
潮气扑在脸上,黏黏的刺挠,眼睑下老是痒痒的,揉着揉着竟然红肿起来,眯着眼收完剩下的玉米,一粒一粒装进编织袋,一路拖回家,晒在屋檐下。
发黄叶秆送给养羊人家喂羊,新鲜玉米叶撸回家,与饼肥、木屑拌上堆肥菌,一层一层压实,趁着高温堆肥养地。提前拌上的一桶芝麻饼肥,已经发酵升起高温,摸着烫手,想必两三个月后,会收获一桶高品质好肥。
盛夏里,不用肥料也能长得好的农作物,非红芋莫属。高温高湿天气下,红芋叶片片水嫩,口感清甜,采摘作菜吃,蒸、煮、凉拌,都是最好的时候。过段时间,天气冷下来,鲜红芋叶不及现在的甜,叶片出老丝,口感上要差一些。
红芋出叶勤,摘一片长一片,不知道累似的,为了保证结红芋,不得不翻秧子,将扎根的红芋藤掀开,摊在阳光下晒,以防它们光长叶不结芋。
红芋叶揣成的窝窝,是拯救夏季茶饭不思的好吃食。早上采摘的红芋叶非常水嫩,甚至可以不用水洗,露水将叶面洗得很干净,何必浪费露水的好意。
鲜红芋叶切成丝,撒少许面,手掌按压挤出绿色汁液和面。芋叶水分大,全程不用加水,菜多面少,反复挤压,糍成深绿色的面团,捏成窝窝,上锅蒸熟。
一次蒸出七八个,够吃一天,芋叶清香,好似夏季早晨呼吸进的第一口空气,蒜泥加醋调成料汁,舀进红芋叶窝窝里,像是晨下了雨,直接扑灭暑热,特别开胃,一口气能吃好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