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安徽强化“四个支撑” 把开发区建设成“四区”
来源: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8-13 14:33:12

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发展,我省开发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步步跨越。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26家,2023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6.97万亿元、增长13.9%。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一步,省发改委将按照全会提出的“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部署要求,用全新的理念视野谋划定位,用全新的思路办法破解难题,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增强活力,不断强化开发区产业支撑、空间支撑、设施支撑、服务支撑,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改革的引领区、开放的先行区、创新的示范区、发展的动力区。

“一区一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23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6.97万亿元、增长13.9%。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占全省的90%,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占全省80%以上,亩均税收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12.3万元。这些成绩表明,开发区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关键载体,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产业支撑,培优壮大特色产业,我省将把开发区产业发展纳入省新兴产业发展统筹部署推进,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选准发展方向,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思路,发挥沪苏浙结对帮扶园区作用,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一区一品”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比较优势,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要素,合理确定并谋划一批适应性产业,以生态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制造业贴上“绿色”品牌。

多种方式推动开发区“工业上楼”

强化空间支撑,提高节约集约水平,下一步,省发改委将联动“标准地”、“亩均论英雄”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积极内部挖潜,推动平台公司回购企业的零散用地,实现低价值的土地化零为整二次出让,盘活低效闲置用地。鼓励开发区通过加盖原有低层厂房、改造原有多层办公用房为多功能厂房、将园区低效用地企业置换等多种方式推动开发区“工业上楼”。

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处于生态功能区的开发区应开拓思路、“借梯登高”,以跨区域开展园区合作、“反向飞地”等方式破解发展空间受限难题。

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向开发区延伸

强化设施支撑,提升园区功能品质,下一步,我省将统筹开发区和相邻社区、乡镇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推动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开发区延伸,推动开发区创新平台、孵化器、创意中心等在城区落地,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发区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升级、公共创新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项目两大方面,积极谋划标准化厂房提标改造、智慧园区、屋顶光伏发电等涵盖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项目,打造一批可随时推送的项目包,积极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基础设施贷款等融资渠道,将项目谋划转变成项目落地。 

持续深化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

强化服务支撑,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省发改委将根据开发区“十四五”规划、“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和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方案,科学制定开发区发展目标,“一区一策”确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扩大职住平衡试点,推广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试点模式,推动“产城人”有机融合。

持续深化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我省将厘清开发区与平台公司、地方政府的职责边界。常态化清单化对照学习沪苏浙和北京亦庄等地先进做法,持续推出开发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实习生 李翔)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