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证明”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优秀信用案例;首创“省市共建、市县一体”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模式,9项做法在全国推广;出台“民间投资29条”,吸引民间资本总投资居全国第2位。8月1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军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一批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一批试点示范在全国推广,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立项18项“链主”技术攻关课题
2021年4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两批次梳理凝练23项“小切口”改革任务清单。我省累计揭榜16项国家改革任务、位列13个试点省市第3位。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围绕产业需求推动科技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痛点,还推动要素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陈军介绍,我省选择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开展大科学装置开放共享试点,开放机时占比达到86%,联合开展技术研发项目近600项。在“科大硅谷”开展多主体全链条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打造“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创新生态,立项18项产业链“链主”企业提出的技术攻关课题,预计将解决一批“卡脖子”和国产替代技术难题。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支持中国科大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试点,试点以来作价入股方式转化成果53项,是前5年转化数量的3倍。在安徽大学等5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安徽医科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改革试点。目前,相关改革已在全省106个高校院所推广复制。
我省健全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在省自然科研系列职称中增设技术经纪类别,试点以来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2400余人,为66名技术经纪人评聘相应职称。
吸引民间资本总量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扩大有效投资提供了重要保障。据介绍,2021—2023年,全省投资年均增长7.4%,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投资工作连续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有关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今年上半年,全省项目投资(不含房地产)增长12.2%,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
我省着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浩介绍,今年我省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20.5亿元,分别高于去年、前年79.3亿元和148.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为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我省出台“民间投资29条”,推出“三清单一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290个、总投资2305亿元、居全国第2位。32个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居全国第1位。
我省还构建了以银行融资为主,基金、证券、保险等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1+N”融资对接体系,定期举办项目路演,推动投融精准对接。2023年举办21场专题融资对接会,已授信项目1121个、3280.2亿元。在全国率先出台盘活存量资产实施意见,260个项目纳入省级台账,联动金融机构给予专项政策支持。
郭浩介绍,我省谋划布局一批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的重大项目,同步推进各类配套制度和改革举措,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运营。
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已开诊
我省根据相关要求,我省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累计获批9个,目前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均已开诊、取得初步成效。
为了项目建设总体顺利,我省成立了省级工作专班。目前,复旦儿科医院安徽医院、上海六院安徽医院工程建设已完工,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北京安贞医院安徽医院正在进行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上海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正在进行基坑支护及土方外运,上海仁济医院安徽医院正在进行医疗用房、规培中心的室内机电安装施工,上海一院蚌埠医院、北京安定医院芜湖医院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预计8月底前开工。
“足额保障地方建设资金,加强编制保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新洲介绍,在医疗中心建设中,除争取中央资金外,省财政筹措专项资金28.26亿元并列入财政预算,有关市筹措资金42.54亿元。推动项目医院人员自主招聘,下放副高级职称评审权,正高级职称实行同行推荐制。实行“双导师制”,推动输出医院派驻专家在医学类省属高校兼任研究生导师,3所高校增聘6名派驻专家为博导、11名为硕导。
截至6月底,9家区域医疗中心累计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三新”项目588项、填补省内空白87项,成立名医工作室43个,输出医院派驻常驻临床专家153人、管理人员29人,项目医院引进博士、高级职称等高层次人才195人,“十四五”以来累计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3个,跨省、跨区域奔波就医情况持续减少。
同类事项承诺办理时限低于全国56%
为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优化营商环境支撑作用,我省明确企业只需办理一份“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即可代替过去可能最多要跑40个政府部门开具的“无违法违规证明”。目前,累计为企业提供信用报告下载13.9万份,替代传统无违法违规证明275万份,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优秀信用案例。
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云介绍,我省依托省信用平台累计归集涉810多万经营主体各类信用信息69亿条,支撑企业信用报告查询专项系统运行,推行信用报告“网上办”“实时办”“随时办”“免费办”“无感办”服务。
我省全面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优化办事流程,办事时限最短化。对申请材料清单化管理,共精减申请材料236项,减幅54.9%,目前同类政务服务事项平均申请材料我省分别低于长三角60%、全国62.8%。
对事项办理环节进行优化压减,减幅25.4%,目前同类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环节我省分别低于长三角17.1%、全国25.6%。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承诺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减68.9%,目前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我省分别低于长三角60.8%、全国56%。开展“即时办、同步办”活动,即办件占同类事项总数33%,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
公共资源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100%
据介绍,我省目前已经构建了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首创“省市共建、市县一体”整合模式,全省交易平台由2014年94个压减至16个,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达100%。
我省统一了标准服务,创建一流招投标营商环境,经营主体满意度达98.86%。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免除投标保证金947.26亿元,开具保函47.5万笔,释放现金1016.92亿元,发放“中标贷”21.27亿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还将打造“安徽公共资源交易人工智能大模型”,围绕AI评审、投标文件异常分析、招标文件辅助生成、穿透式监管等,构建多维度应用场景,赋能公共资源交易工作。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将紧扣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壮大目标,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陈军介绍,我省将强化未来产业顶层设计,抢占未来新赛道,营造未来产业发展新生态。我省将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应用生态构建行动,推进元宇宙应用场景平台建设,实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支持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火箭研发制造,聚力建设合肥、芜湖低空经济核心城市,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推进聚变能源、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培育。
据介绍,我省还将组建以“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为主体的未来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推动设立未来产业基金,推动前沿技术突破和应用。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