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美文】潜在,潜山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9-02 11:17:03

才回来一周,我对潜山的印象开始变得模糊,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去过,也许它只是一个梦,一种我向往的生活状态。

去潜山的第一天就下雪了,这是那年第一场雪。

这场雪不止落在潜山,它落在许多城市,而从酒店看出去,这场雪似乎只下给了我眼前的这座小城。它轻薄得让我陌生,一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眼里,这实在算不上一场正经的雪。可它飘飘洒洒的架势,仿佛又把我带回北方。

几天后,天柱山顶的风裹着雪再次向我袭来时,我就适应它的轻薄了,眼前的白落在松树上像花朵,在巨石上像为修行者铺下的毯子,而那些一撮一撮落在各处的,则像极了自然之神的馈赠,少却不偏不倚。

当晚溜到街上,起初是为了买些生活用品,可我还想认识一下这里,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和它打个招呼。

只要离开穿制服的保安视野,这座小城就是另外一副模样,真实,有生活气息。沿着街上的商铺走过去,能感觉到它和我生活过的其他城市有太多相似之处。在超市,我向服务员打听这里的地理位置,用语音回复微信,有人听到我说普通话好奇地打量我,即便夜色也遮掩不住我异乡人的气息。

我像个刚放出校门的孩子般沿着街灯热切地走了很远,也不知要走到哪里,直到眼前的光亮渐渐弱下来,未知的状况让我生出几分忐忑,才默默往回赶。

走了一会儿,再回头看刚才走过的地方,路灯下的桥横跨在原野两侧,湖水像一面会反光的镜子般发出柔和的光,更远处的庄稼和菜地变得界限模糊,远处的楼房在一个瞬间亮起,狗叫声零散钻进耳朵,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亲切,想起在县城工作的那几年,每到傍晚,我都会沿着那条叫桃花坞的马路散步,路边的花毫无秩序地开着,充满生机,暗夜下的桃花坞路也是眼前这副模样。

也许这是每个城市的边缘都有的样貌,就像乡居生活的博物馆一样。

出去研学时,虽天气有些阴沉,但并不影响心情。我们急于把自己释放在眼前舒缓的景色中。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坐落在石柱山脚下,抬头俯首皆是景致。竹子、香樟和一些不知名的树,错落在山与溪流之间,颇有皖南山水的婉约。王安石和弟弟王国安曾游历至此写诗、游玩,乐而忘归。山间溪流婉转,泉水幽蓝,难怪自古至今有这么多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去而复返。

我边读摩崖石刻上的字,边快步沿山路向上走,像一个刚学识字的童子。穿过一道月亮门的刹那,有种穿越的恍惚感,时间似乎瞬间把我们送回古代,再回首,眼前人仿佛个个变成了宽袍长衫,手摇折扇的书生,正书写吟诵着摩崖上的诗词,就像在告诉我,朗朗读书声自古至今从未离开过这块土地。

我喜欢听戏,无论京剧、昆曲还是越剧、黄梅戏,故,看着眼前的程长庚故居感触颇深,想起前些日子主持的一期讲座——《安徽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历史贡献》,主讲人是研究戏剧颇有建树的王长安老师,他讲到徽班进京时,对我来说是补课,我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他讲的过程非常有画面感,我坐在边上拿着话筒,似乎看到了程长庚作为一个开拓者所走过的艰辛的路,又仿佛看到他在舞台上手捻须髯一步一顿从光阴深处向我走来。

张恨水的屋子里挂着一幅油画,是他女儿画的,一家人在画里温馨围坐桌前闲谈。这场景曾经存在过,如果女儿不画下来,那除了这家人,谁也不会知道,我想这应该属于艺术的记录功能,有句话叫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我最喜欢的一种作品表达方式叫白描,也就是呈现作品。

最后一日,去了石柱山。山有多高,在山底是看不到的。我们先是坐上游览大巴,车如何登上半山腰,我并没留意,只是看到星星点点的雪从视野中冒出来,坐在车里虽感觉不到温度变化,但凭着这慢慢增加的雪,我下意识戴上手套。

缆车上有一对情侣,我挨着他们坐下。坐缆车的机会很少,有些恐高,好在不是很严重,新奇感很快战胜恐惧。我趴在边上默默看着这座山,不,应该是群山,它们看上去不是一个整体,但却出奇一致,都那么圆滑。山上的石头或整个山都是圆圆的,我惊讶于这种圆,相信我不是第一个对石柱山的石头感兴趣的人,古往今来,肯定有许多人研究过它,无论是从地质层面还是艺术感受,可这种感觉对我个人来说是崭新的。是第一次来到这里。

下缆车以为就到了,说还要爬好远的山路。虽说很久不爬山,但相较登泰山,似还是容易很多。攀到山顶时,同学指着不远处另一座尖尖的山说,这便是天柱山。

怎么藏得这么严实,我茫然道。不然怎么叫潜山呢,同学笑答。

我们想在山顶合影,有位拿照相机的大姐很热情地要帮忙,我问她是哪里人,她干脆地回我,安徽人。在这安徽的山里,自然都是安徽人。她笑着说,不是的,经常有外地人来登山,这山可不单单是我们安徽人的。

下山时,我们从另一条路一点点挪下来,其陡峭程度让我觉得爬下去才安全,可碍于多人在场才不好意思。此时我还是没有登了一座名山的自豪感,就与陪我们去的同学心境一样,仿佛来过多次,这圆滚滚的石头山,在我眼里只透着亲切,仿佛我来过,还会经常来,路上碰到两女子也在登山,问她们可是本地人,她们笑着说,是本地人,也是第一次来。我有些惊讶,本地人竟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没来爬过天柱山,也许人们都有太多重要的事要做,而爬山可以向后排一排,而且山总在等着我们,总是看起来那么好脾气,像一位圆通的智者,它理解世人的,远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不信你可以看看这到处都是圆圆的巨石,它们在用自己的圆润与通达告诉我们什么?

来潜山时,我口袋里装着一本厄普代克小说集,直到坐上回程车,才意识到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打开。在潜山,我有太多事要做,除了学习、讨论,就是流连于这里的景致和历史文化,甚至石头都让我生出探寻的兴趣。如果还有可能,我愿意隐身在这座城中,探究它的与众不同,隐身在这博大的“小”里。

(海饼干)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