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人大行】滁州市凤阳县千名人大代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陈卫华 分享到 2024-09-03 15:03:00

编者按: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市县人大行”集中采访调研活动9月2日从合肥出发,将陆续走进滁州市、铜陵市的基层一线,深入采访调研人大代表助力基层治理、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层立法等。即日起,本报开辟“市县人大行”专栏,陆续刊发系列报道,聚焦各级人大代表听民声,汇民意,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


“有困难事,找人大代表”。我省滁州市凤阳县通过规范化提档升级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室(代表联络站、群众联系点),建设智慧化履职“一键通”,创新开展“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凤阳新样板。

代表融入网格,有困难找代表

“今年7月底,东二村民组的老李跟我诉苦,邻居老刘家的污水往自家屋后淌,气味难闻,影响生活。他找到老刘协商,不但没有结果,还发生争吵。”小溪河镇人大代表、燃灯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德友说,老李到燃灯社区人大工作联系点找到他反映问题,他闻听后立即与镇人大代表吴杰到现场查看,详细了解其中原委。

“在多次与两家沟通,并征求两家和周边群众意见的情况下,最终为了解决群众矛盾,方便群众生活,我们所在网格人大代表建议由燃灯社区采购十二节涵管,并动用挖机清沟,采用地下埋污水涵管,将污水从涵管引入污水管网,解决了两家和周边群众污水流淌问题,化解了两家矛盾。”刘德友告诉记者,前后仅用了5天时间就解决了老大难问题,解开了邻里间的“疙瘩”,村民们都很满意。

据介绍,小溪河镇在开展“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活动中,把各级人大代表混合编为6个代表小组,划分到全镇29个网格中,设立6个代表联络站、15个人大代表群众联系点,构建了人民群众“遇事有人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办、办了有人督”的一站式闭环工作模式,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走访群众,倾听呼声,累计提出意见建议128条,积极为民发声,一大批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得到有效解决。

创新开展“千名人大代表助力社会治理”

在凤阳县殷涧镇,人大代表信息公示让群众“一目了然”。公示信息包含代表姓名、照片、职务、电话、微信二维码等,群众拿起手机扫码就能加人大代表为“好友”,线上线下,联动、互动。人大代表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如实反映群众所想所盼,搭建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据统计,自代表信息公示以来,代表共收到群众来电和微信162次,一一进行了解答。

“代表投身在基层,融入到网格,微信二维码公开,方便了老百姓联系代表,为代表和群众之间搭建了桥梁,为建设‘人大便民服务’提供了载体。”凤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成学斌介绍说,凤阳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建立“人大代表+网格化”工作机制,将1503名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下沉到全县各个网格,采取“线下+线上”联动的方式,助力社会治理,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

据了解,凤阳县建设智慧化履职“一键通”。该县架设代表智慧履职服务平台,人大代表通过手机扫码进入小程序,可实现重要发布“码上看”、代表建议“码上提”、民生实事“码上督”、人大知识“码上学”,在密切代表与群众联系、提高人大工作质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社情民意更畅通、代表履职更便捷。

同时,凤阳县建成人大代表活动室81个,着力打造了殷涧镇“老秦活动室”、小溪河镇代表联络站(第四小组)等,实现了代表活动阵地县、乡、村全覆盖,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室)开展活动,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殷涧镇‘老秦活动室’里的人大代表老秦虽然人已经去世,但活动室作为阵地不能丢,继续保留这个名字,人大代表们接力进驻,群众还和往常一样,有事进去就能找到代表。”成学斌介绍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文/摄)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