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安徽创新脑出血一体化救治新模式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9-10 16:24:15

免除开颅插管痛苦,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一根导管即可将血排出。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成功运用“Code ICH脑出血早期综合诊治策略”成功救治一例突发脑出血的六十岁女性患者。在运用先进诊疗策略的基础上,该院神经内科建立全球首个“出血性卒中救治单元”,不仅有效保证了脑出血救治效果,更为脑出血一体化救治提供了新的模式。

约40%脑出血患者在发病一年内死亡

六十岁的何女士家住合肥经开区,一天早晨,正在晾衣服的何阿姨突然晕倒在地。120将其送往安医大二附院救治。入院后,该院神经内科立即启动了绿色通道,CT检查提示,何女士左侧丘脑及基底节区脑出血、左侧脑室受压,为防止脑内血肿扩大,为其快速采取了静脉降压治疗。经过积极救治,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未发生早期血肿扩大。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脑卒中致死率最高的类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统计,我国约有40%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一年内死亡,幸存患者常遗留瘫痪、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并发症,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入院后,虽经过积极救治,何女士未发生脑血肿扩大,但复查CT发现脑水肿明显。该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琦介绍:“脑水肿是脑出血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结合何女士危重的病情,决定为其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李琦教授领衔的“出血性卒单元”专家组对何女士病情进行了分析研判,形成了治疗计划。

一根导管2毫米创口排出脑内血肿

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该院副主任医师沈杰、王盛磊医生共同为何女士进行了微创“脑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手术过程仅耗时半小时左右,采取局部麻醉,通过一根极细的导管深入病灶将出血排出,术后创口仅有2-3毫米左右。术后复查CT显示,何女士脑内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第二天,何女士意识恢复清醒。观察治疗两周后,患者各项指标均稳定,已于近日出院。

专家表示,针对何女士这样的重症脑出血患者,很多医院采取外科开颅手术治疗。“开颅手术代价很高,创伤大,术后再出血等风险更高。”沈杰介绍,微创手术具有安全、疗效确切、花费更低等优势。“对于患者,最显著的优势是免除了开颅、气管插管的巨大创伤,住院时间缩短,手术花销远低于传统开颅手术,为家庭、社会减轻了负担。”何女士出院后,患者家属对疗效非常满意。 

“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大部分为脑出血)是卒中的两大类型。目前,我国脑出血患者发病后30天内死亡率约40%,远高于脑梗死患者。”李琦介绍,近几十年中,全球医学界在脑出血临床诊疗与科研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仍未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中国专家创立“国际标准”

“超过三分之一的脑出血患者会在早期出现血肿扩大。若能及早识别高风险因素,有望实现早期干预,从而预防脑出血的进一步恶化。”李琦发现并总结了可用于早期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平扫CT征象,提出发病2小时内早期急性降血压可减少这一风险,特别是快速脑出血患者获益更加明显。

2024年初,由李琦发起提出的“脑出血CodeICH早期综合诊治策略”以特别报道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卒中》杂志上,同时被《柳叶刀—神经病学》写入2023全球脑卒中最新进展。

目前,脑出血早期一体化救治方法已在国内外多家医院验证并推广。该成果还被写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课程及美国医生继续教育课程,被中国、美国脑出血救治指南收录,成为脑出血诊疗的国际标准。

“在早期脑出血诊治过程中,学科之间的协作非常重要。”2023年,该院神经内科设立全球首个“出血性卒中单元”,建立了脑出血专病病例和专病随访体系,同时积极推动脑出血的内外科综合治疗。目前,“出血性卒中单元”已成功救治多例危重脑出血患者,该院神经内科也是安徽省内少数能够开展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机构之一。

(刘理扬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