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中秋月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张雪子 分享到 2024-09-14 09:12:59

QQ20240914-090752.png

苏轼的月亮

□陈卫华

948年前,公元1076年,像今年一样也是龙年。这一年,按照中国传统的计岁方法,属相为鼠的苏轼41岁,进入了不惑阶段。但苏轼一辈子都喜欢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从问题儿童一直活成了问题大爷,41岁对于他来说,只是从男孩长成了中年男孩而已。

于是,这年中秋,苏轼写下了著名的胡思乱想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开场就把问题问得很大,问的对象更大,直接跟天对话。考虑到他一贯的性格和“把酒”两个字,可以理解。苏轼的提问是一个文学问题,听起来很浪漫。

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科学问题,那就是另一回事。假设一个现代天文学家穿越到近千年前的苏轼面前,读到苏轼这首词,就会很认真地告诉他:月亮大概是45亿年前出生的,跟地球年龄差不多,你问的青天我也知道,如果是指已经去世十几年的包拯包青天,那他今年78岁,如果是指宇宙,那么大约138亿岁。你看,科学就是这么不解风情。

从科学的角度看,在苏轼提问的时候,中秋的圆月和额头长着月牙的包青天一样,都已经逝去。

现代科学定义,当一个星球不再有岩浆活动的时候,这个星球就死了,变成了一块大石头。

科学家们测定美国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岩等样品,认为月球最后的火山活动是在28亿年前,也就是说,月球活了17亿岁就死了。不过,科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因为它可以证伪。中国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岩样品研究给出了新的结论:月球在20亿年前还有火山活动。

也就是说,月球至少活到了25亿岁。看来,中国神仙嫦娥比希腊神仙阿波罗厉害,或者说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一出手就帮月球“延寿”8亿岁。

苏轼在词中还感叹,月有阴晴圆缺。那个穿越过来的无聊的天文学家又会告诉他,其实,月亮一直没有变,阴晴只是看有没有云彩挡住了它,圆缺也只是看月亮全身有多少晒到太阳而已。

苏轼应该不会跟这个天文学家计较,因为他比较洒脱,而且这种酒脱的性格跟天文学家有点像,就是时空观都很宏大。

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宏大的时空观。

苏轼在写诗词时也喜欢这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不过,“接通”之后,陈子昂的感慨是怆然涕下,苏轼的感慨却常是“继续跳舞,谈恋爱不如跳舞”。

苏轼在1082年的中秋夜,又写了一首《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读这首词,我总觉得是苏轼对自己六年前《水调歌头》和三百多年前李白《月下独酌》的洗稿,似乎文豪也有词穷的时候。

或者说,苏轼对月亮的感受,六年前已经定型,就像天上那轮安详长眠的月亮。

月有阴晴圆缺

□小麦

对中秋节一直怀有好感,它是熬过难耐溽暑后的喘息初定,与下一个苛寒的季节之间还稍有距离,难得的一段风清月明,清凉如水的日子,最完美的圆月之日应该赋予它别样含义,于是被命名为中秋节了。

秋天是海子诗里,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更是流沙河诗里的: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最著名的中秋诗,应该是苏东坡的丙辰中秋,兼怀子由,是一首感叹和怀亲的诗,内里堆积大量情感,他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的感慨,年少的时候其实不懂,但后来,又好像约略懂了。

记得2004年的中秋,正是与国庆连在一起的,正好凑了一个长假,那回我蹭了公司一个长差去了湖南,与独居的外婆相伴几天。那其实也是自己的一个休假,我正经历一段煎熬的日子,三十出头的我,事业略有起色,感情却混沌难言,每日拉扯的情感让我如巨人走钢丝,总感觉到了颤颤巍巍将断未断的时候,取与舍是两股力量同样巨大,很难抉择。

那个晚上,与外婆开心地吃好夜饭,看看电视,打打电话,又聊了好一会,准备睡了。九点多,我来到院子,啊,那一地月华令我震动,万籁俱静,桂香阵阵,而天上一轮圆月,正无声照拂大地,温柔沐我一身。那晚,一个人在院子里伫立良久,心下平静,仿佛无悲无喜,抬头看月,月移无言,只这光亮慈悲照我,瞬间,就好像内心雪亮了,也有了决定。摇摆于我而言毫无益处,我那时立时决定了对自己横下一刀。

另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就比较甜蜜了。是一个朋友讲与我听的。他与一个女生彼此心属已久,但两人性格内向,且碍于各种考虑,虽有迹可寻,却一直没有揭开那道纱。那年中秋假期,已是最后一天了,他鼓足勇气发微信给女生,说得了两张电影票,想请她一起。女生的回复是回老家了,晚上会回合肥,但不一定能赶上。他将电影票留于前台,自己先进去,但心下总不安。半场无人,正逐渐失望的时候,那个女生居然来了,静悄悄坐到他身边的座位上,电影院喧闹又安静,他俩相视而笑。

看完电影出来,已是十点多,他内心眷眷,舍不得离开,但又怕唐突,就试探女生,今天月亮不错呀,要不要去爬大蜀山?没想到,女孩爽快地说,好。他们开车到望江西路,从新华学院门口那条山道上去。那条路有点隐蔽,不太好走,他伸手拉住女孩,在一个趔趄的机会中,紧紧把她拥抱在怀。他记得她脸上的光辉,她说,好开心呀。

后来,并不是美好结局,他们没有在一起。也许,这世上多的是有那种感情,因为不了解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开。可是,他说,他始终相信他们是爱过的,那个有月亮的晚上,他们曾经那么真心地爱过,笑过,幸福过。

终结某种或是开始某种,确实都需要一些奇异的力量加持,而那些中秋月,我相信它们曾经见证过世间的奇迹。

月饼的月

□矫友田

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祭月的礼俗有关。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农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庄稼也是不可能丰收的。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月亮(太阴)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

祭月是中秋节最普遍的一个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月神,也就是嫦娥,又称作“月宫娘娘”“月姑”“太阴星主”等。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祭月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比如江苏吴县等地在祭月时,只是遥向空中拜月;而广东潮安等地,则祭拜一位凤冠霞帔的木雕神像;但大多数地区,尤其是北京,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光神祃”。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在纸肆里卖“月光纸”,画满月像;中有月光遍照菩萨跌坐在莲花上,下面是月宫桂殿,前有玉兔站立执杵而捣臼中仙药。这种月光神祃,小的三寸,大的一丈,精致的还在纸上洒金。

月亮还未升起时,祭月的人家先朝月出的方向,把月光神祃贴好,设下供案,将应时瓜果陈列好。南方大多是柚子、香蕉、菱角、芋头、藕、花生等等;北方则是苹果、鲜枣、西瓜、葡萄、带枝的毛豆、藕等等。再摆上清茶、月饼、糖果等食品。摆好祭品后,等到月亮升起,燃烧“斗香”。所谓斗香,就是以线香编成斗形,中间放上香屑。而后虔诚祭拜,恭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前来享用。妇女先拜,儿童后拜。祭月时,男子多不叩拜。俗言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完之后,把月光神祃与纸钱一起焚化,撤供。然后把撤下的供品分给家人食用。

中秋节吃月饼,是民间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都把月饼视为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人们都要品饼赏月,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它是古代人民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沿传下来,形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明代《宛署杂记》中记载,当时每当临近中秋,不管是官宦人家,还是平民百姓之家,都将月饼作为最为时尚的馈送礼品。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清代,民间月饼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一书提到北京的月饼,当时以“致美斋”的月饼质量最好,别处月饼无法与其相比。大的月饼有一尺多,上面绘有月宫蟾兔的图案。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一个有趣习俗,有的人家在祭月之后,还要保存一些月饼留待除夕吃,称为“团饼”。从中秋到除夕有100多天,月饼极易变质。古人可能是将月饼放在室外晒干之后保存的。

过去,我国民间大部分地区还有“打月饼”的习俗。既然月饼是烤出来或焙出来的,为何不叫“烤月饼”或“焙月饼”呢?为何单单用个“打”字呢?原来,人们制作月饼时,要借助特制的模子,俗称“榼子”。在打月饼时,人们先根据各自口味的需要,将芝麻、花生、葵花籽、花生、冰糖等馅料用面皮包起,放入月饼模里按压成型。然后,拿起月饼模子反转敲打几下,将里面已经成型的月饼倒出。

我国南北方都有使用月饼模子的习惯。南方的月饼模子,体积小巧、造型多样。北方的月饼模子体积偏大,造型风格单一。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其造型和题材均不同程度受到当地民俗影响。月饼模子的题材多样,有人物、动物、花卉图案。且以“嫦娥奔月”“吉祥花草”“十二生肖”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为主,大都配有“福”“禄”“寿”“禧”“合家团圆”“丰收”“中秋”等表达祈福纳祥的文字。

过去,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打月饼,也是中秋节里一道热闹风景。现在,我国少许地区,仍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到了近代,月饼不仅成为四时生产的传统糕点,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品种花色各有千秋。如广东的广式月饼,苏州的苏式月饼,北京、宁波等地生产的京式、宁式月饼等,各具地方特色。

当人们在中秋赏月时,望着天上一轮皓月,品尝着甜美月饼,总会有无穷遐思。

中秋晓月

□许冬林

四季的月亮皆有其美。像春月,有一种被露水洗过的娟然轻灵。冬月呢,有了寒气,看上去是薄薄的,好像是金属锤出来的,铆进了湛蓝的深空里。夏月也丰润,属于少年的。只有秋月,外形肥美,宛如庄稼地里结出来的,看了会让人心底生出这样一些词语:富足,吉祥,如意……

忽忆起童年时候,陪母亲在中秋的晓月下行路的情景。那时候,母亲正是我现在这个年纪,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

大清早,村里公鸡好像还没高吭叫起来,母亲就已经起来了,收拾货物赶早去集市,好占个好位置。因为中秋节,生意特别好。母亲去集市要路过一小片周围没有人家的坟地,起得太早路上人少,所以母亲有些怕,就叫了我陪她。

母亲挑着货物担子在前面,脚步轻捷飞快,我穿着塑料凉鞋跟在后面,走几步就要小跑一下才能跟上。整个村庄和田野都沉浸在一种古庵似的寂静里,没有虫唱,没有蛙鸣,连路边草木上的露水也都还酣睡在清凉的梦中。只有晓月的光芒纷纷扬扬地洒下来,在人家的屋顶上,在高低的树梢上,在田野上,在我们身前身后的小路上,在母亲的背影上。

我抬头看看那还歪坐在西天上的月亮,好像是结在田埂上的大白瓜,透着香甜气,脚一踢就会滚掉。果然是中秋了!我心里想想,无端觉得日子里也有隐约的喜气。

沿着长宁河的河堤走,一路都是小河贴着我们的脚底。河水里也是满满荡漾着晓月的清光,白亮亮的,连上天上的月光,整个世界仿佛都是月光做的,都是洁净光明而温柔的。

偶尔在远处坟地的丛林里,会传出一两声猫头鹰的叫声:哇——哇——那声音细听起来,好像是说:苦啊——苦哇。母亲笑着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我是当真不怕,因为有母亲在身边,还有天地间一片月色照拂着,就觉得一切都是可信赖的。

陪母亲到了集市,已经看见一些人影,都是和母亲一样来卖东西的。等母亲选好位置,我和她一起将货物整齐摊开在地上,然后等天亮。天是说亮就亮的。母亲说:你快回去吧,别耽误了上学!

母亲给我掐准回去的时间:早了路上人不多,她担心我回去路过坟地会怕;迟了,担心我回去后吃早饭再上学,会迟到。

我就照原路回去,一路上依旧小河伴随脚跟。风凉凉软软的,吹在脸上胳膊上很舒服。晓月的光芒已经弥散在河水里了,化成水上淡白的雾气。

路上,远远听到人声,陆续有人挎着篮子路过我的身边,他们去买菜,中秋节在乡下好像过小年。也有女人在河边淘米,准备煮早饭。他们看见我时,目光里有好奇。我知道他们肯定在想:这么早,这小女孩从哪来?我路过他们,心里有隐秘的成就感:我是陪我妈赶集市卖东西的!又想着,妈妈晌午回家,一定卖完了那两筐货物,也一定会带回几样好吃好玩的东西给我和弟弟,就觉得一上午的时间里都有了期待的甜蜜。

在那样一个中秋的清晨,披着月光,踏着露水,给母亲壮胆去集市,虽然来回走了七八里的路,可是那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那样的日子里有辛酸,抑或坎坷,就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一路回家,看人家的门次第打开,看他们在村野河边现出了劳动的身影,就觉得自己也是劳动的人,而且起得比他们还要早,心里就欢喜。好像在时间那里拣了一回便宜,在生活那里得到了额外的一份小礼。

那年中秋的月亮,别人只看到过一个,是晚上的月亮;而我看到了两个,多了一个肥肥圆圆的晓月。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