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雨,从清晨一直不停地滴落。盛夏的风,从黄营村山坡上的灵枣林吹来,在这座普通又不平凡的坟头轻轻吹过。
40岁的沈磊带着家人来到曾祖父沈忠明与曾祖母的坟前,一边抚摸着墓碑,一边掏出一块红布包裹着的烈士证明书,雨水、汗水、泪水交织在一起。“太爷爷,北京来人了,卢沟桥那边派人来了,那地方您最熟悉了……”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革命文物部主任赵迪立正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匆匆赶往沈忠明烈士的家乡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真想早一点看到英雄出生成长的地方,见见烈士的后人。”
烈士纪念日前夕,一场简朴而不失隆重的“沈忠明烈士革命文物”捐献仪式在黄营村的会议室举行。作为烈士的曾长孙,沈磊已带着家人从山上回到村部。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包,将发黄的烈士证明书轻轻摊平,他的眼睛再次湿润:“太爷爷牺牲87年了,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传了几代人了。这是传家宝,但更属于国家文物,我们愿意捐献给国家,放在纪念馆比放在我们家更有价值,我感觉这是最好的纪念!”
1906年,沈忠明出生在原濉溪县马桥区闸河乡黄营村。沈家当时家境不错,因而沈忠明在偏远的山村得以进到私塾学习,长大后又在家乡教书,娶妻、生子,成为家人眼中的骄傲。然而,年轻的沈忠明并没有在家安享他的人生,而是黑暗中苦苦追寻光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如一道惊雷,打破了华夏大地的宁静。山河破碎,风云变色,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古老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无数热血青年心中的火焰被点燃。他们目睹着家园被侵略,百姓遭涂炭,悲愤在心中翻涌。沈忠明知道,在这个时候,笔杆子已不足以拯救国家。他要拿起枪,奔赴战场,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百姓的安宁。
1936年,经乡亲、中共地下党员周树一介绍,沈忠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沈忠明在与日军的战斗中,身中两刀壮烈殉国。
1983年12月22日,民政部向沈忠明长子沈树芬颁发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此后,这张证书就成为沈家人珍藏的宝贝,代代相传。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沈家人和附近干部群众都会来到衣冠冢前,缅怀先辈,追思英魂。
夏日的黄营村,青山绿水环抱,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宛如巨龙蜿蜒盘旋;近处的溪流潺潺流淌,恰似银带轻盈飘舞。村中道路平坦宽阔,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当年,英雄离家赴国难时走过的荒山头,如今早已是枣林郁郁葱葱,一颗颗灵枣挂满枝头,成为村民致富的“金元宝”。在“党建+合作社”的引领下,灵枣产业恰似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锦绣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灵枣种植达1万余亩,灵枣产量500多万斤,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黄营灵枣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片被烈士精神深深滋养的土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崭新的姿态豪迈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宗兆宣 冯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