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超80%,是当年实现两项指标“双改善”的少数省份之一。9月2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介绍,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美丽安徽建设蓝图初步形成,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首次监测时下降1/3。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加强,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稳定保持二类。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
“近年来,我省印发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从绿色发展、秀美生态等7个方面,谋划27项重点任务和若干工作措施,形成‘7+27+N’任务体系。”曹哨兵介绍,我省不断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省以年均3.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7.4%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据统计,2023年,我省PM2.5平均浓度34.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首次监测时下降1/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首次突破90%。今年1—8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7微克/立方米。
“2023年,我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超80%。”曹哨兵表示,我省是当年实现两项指标“双改善”的少数省份之一。
我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也在不断加强,实现全省316个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全覆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得到强化,扬子鳄等一大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三年稳定保持二类。
全省重要河流、湖泊生态补偿全覆盖
我省实施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按季度拍摄生态环境警示片,提高整改质效。截至2024年8月底,中央层面交办问题388个、完成整改351个,省级层面交办问题4192个、完成整改3697个。构建环保惠民长效机制,开展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道路扬尘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排查整改问题7万余个。
为突出源头防治,我省全省域推进排污权交易改革,支持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培育,制定生态环境地方标准72项,推动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加快建设循环利用体系,全域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我们完善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了生态环境领域8部地方性法规。”曹哨兵介绍,我省推广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经验,实施皖苏、皖赣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全省重要河流、湖泊生态补偿全覆盖,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0年以来,责任人累计承担赔偿2.78亿元,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赔偿机制日益完善。
推动重要流域上下游污水处理设施共管共享
安徽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巢湖等重要流域。“流域以河流为纽带,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空间单元。”省生态环境保护监察专员顾群介绍,一体化谋划流域发展保护规划,可以有效破解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将推动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建立重要流域上下游规划与建设项目环评共商机制,推动流域产业发展规划衔接,促进新兴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合。”
顾群介绍,我省将构建“三水统筹”治理格局,统一上下游水体治理目标,明晰治理责任,推动重要流域上下游毗邻地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共管共享,建立跨界水体共建美丽河湖机制。
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本底良好,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但近年来一些破坏生态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和制约生态系统安全。”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介绍,我省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目前,全省已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094个,实现全省域覆盖,其中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近700个,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超30%。
安徽有着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我们将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优化完善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守护生物居住‘家园’。”贾良清表示我省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性。
持续攻坚提升皖北六市空气质量
“我省优良天数比率连续4年超80%,但当前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与长三角兄弟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曹哨兵介绍,我省将大力支持与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减少火电发电比重。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淘汰国三以下营运货车和国一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持续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
重污染天气是居民最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秋冬季时常出现“跨年霾”,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企业是空气污染排放的‘大户’,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曹哨兵表示,我省将依法监管、强化执法,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着力解决跑冒滴漏、无组织废气随意排放、污染设施不正常运行等问题,并严厉打击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行为。
据其介绍,皖北地区是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也是全省空气质量改善的潜力所在。“将持续实施皖北六市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开展面源污染减排、减污协同增效等‘七大行动’,细化实化攻坚举措,精准监测预警空气质量波动,加强监管执法,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曹哨兵表示,我省将“一市一策”加强攻坚帮扶,改善皖北六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