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送什么礼物最好
来源:安徽时评 责任编辑:杨伟倩 分享到 2024-09-17 12:38:13
农历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

中秋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作为一种文化心理,表达着人们对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作为一种文化源泉,有着向往团结、团圆的人文精神内核。

去年中秋时的圆月  吴德军/摄

千百年来,中秋节的仪式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与中秋、与月饼有关的历史与故事,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悠长韵味。



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周天子在秋风沉醉的晚上祭月,这种风俗不仅在宫廷和贵族间流行,也逐渐影响到民间。祭月仪式结束,边赏月边吃喝,严肃的祭祀逐渐演变成欢娱的节日。

魏晋时期,酌酒赏月渐成为习俗;唐代初年,中秋节正式作为节日被固定下来。刘禹锡在《八月十五夜玩月》中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就将中秋之夜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中秋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太液池旁赏月,不知不觉间玉兔西沉,唐玄宗怅惘至极,下令修建百尺高的赏月台,用于来年赏月。盛唐的奢靡,由此可见一斑。

宋朝是繁荣的市民社会,中秋节成了全民节日。《东京梦华录》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阊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商铺通宵达旦,孩子们赏月提灯,阖家吃团圆月饼,中秋节越来越有形式感。

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红楼梦》中亦有对中秋夜宴的描写,在宁荣两府的晚宴上,众人饮酒吹笛,击鼓传花,吟诗作对,人间热闹与天上清辉两相映照。



做月饼、品月饼、看花灯、猜灯谜、饮桂花酒……中秋节这天,我们重温熟悉的味道、借助多彩的形式,共同感受这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时刻。

那只“中有酥和饴”的小饼,是最难忘的中秋滋味。

手工作坊里的月饼  张晓峰/摄

唐代《洛中见闻》中有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但这里的“月饼”,和今天的月饼可能不是一回事。

唐代文献中频繁出现一种名为“胡饼”的食物,制作方法类似于今天的烧饼。唐朝进士可能是被皇帝在月圆夜赏了块光板烧饼,所以不用太羡慕。

宋朝时,大吃货苏东坡有首诗叫《咏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烧饼里有了馅,还是甜口的,吃货届迈出一大步!而且苏东坡这小饼肯定不是皇上赐的,所以,宋朝时的月饼已是百姓吃食。

但苏东坡的“小饼”和今天的月饼也不是一回事。因为那时还没有烘烤起酥技术,所以苏东坡在中秋夜吃的,可能只是一只糖包子。

真正的月饼登场,要到元朝。

蒙古人爱吃奶酪和油脂,油脂与面粉充分混合后再烘烤,有了类似发酵的效果,之后才有了饼干、蛋糕等。油皮裹馅料是中国最传统的糕饼做法。今天云南的滇式云腿月饼,一口咬下半嘴猪油,很可能就是中国月饼最初的模样。

月饼的第二次变身,和大航海时代有关。

明朝晚期,葡萄牙人、荷兰人带来了欧式千层饼技术,沿海通商的泉州、广州也出现了此类食物的记载。有人开始用千层饼技术改造月饼皮,将油酥与水油皮交叠擀压,经烘烤,做成了一碰掉屑、一咬化渣的酥饼。

“酥式月饼”,怎么就变成了“苏式月饼”?可能和明清时期苏州一带经济发达有关。今天最有代表性的苏式月饼就是上海的鲜肉月饼,必须现烤才好吃。很多老上海至今还会上街排队买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是独属沪地的季节风物。

而我们今天在中秋节吃到的,更多是“广式月饼”。有人在油皮月饼基础上加入了糖浆和碱——糖浆可以为饼皮上色,烘烤后有了棕红色泽,还能延长保质期;碱能增强面粉的筋力,包裹住更多馅料。所以这种月饼的学名叫“碱皮月饼”。



对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日子。从“千里共婵娟”的寄语到“不知秋思落谁家”的遗憾,在中国人心里,只有阖家团圆、共分月饼,才算过上一个真正的中秋节。

小朋友在制作中秋花灯  孙文潭/摄

费孝通说:“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精神所依是原乡。”

这也揭示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一块小小的月饼中,我们看到了周天子祭月的虔诚,唐玄宗赏月的沉醉,苏东坡咬月的甜蜜……月饼是活化的历史,传统节日则是民族精神的寄托。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家,仍然是人们最深的牵挂,也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

现在的中秋滋味,已不仅是那只“中有酥和饴”的小饼,也潜藏在手机上时时跳动的节日祝福中。较之从前,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氛围已经明显变化,但相互陪伴、相互扶助、相互支撑,家的内涵永远不变。

中秋的那轮满月、那块月饼,于家于国,都是一个温馨的提醒:陪伴,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声明: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